第一反应®:凭啥成为国内首家共益企业,并被写入哈佛肯尼迪学院教案

2017-10-23 商业向善

摘要

陆乐和团队达成一致,第一反应®不仅是一个提供赛事急救的组织,更要成为一个像支付宝一样的信用平台,在人与人互助时建立信任机制。

重要的是把倒下的人救过来

陆乐上大学时在日本学的是公共政策和互联网,成立急救培训和生命救援机构第一反应®只是一个偶然。

2012年,陆乐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修,一个同学在参加一场马拉松比赛时倒在了距终点200米的位置上。没人知道心脏骤停要怎么急救,现场也没有急救装备,这条生命最终没能留住。

如果一个人倒下,大概率事件是身边没有人能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陆乐意识到,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痛点问题。

“美国每年发生心脏骤停的人数占到总人口的千分之二,如果按照这个比例估计,中国每年可能有30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如果按美国的15%救活率计算,能救活多少?45万, 大部分是青壮年。你说这个社会价值有多大?无可估量。”

循着这个逻辑,陆乐与中欧商学院的同学创办了第一反应®。“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玩极限运动,无论是对自己还是队友的生命,都一定要负责的,谁第一个到现场谁就是第一反应®人,就要承担指挥责任,直到救护车、救援队过来。这是一个至少在极限运动圈子里每个人都有的意识。”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很多情况都可能断送性命,陆乐反感人们用“侥幸”代指躲过劫难。“永远不要过高估计你的运气。为什么会有人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在中国那些不幸的人几乎都没能被救活,他没办法传递给你他痛苦、失败的经验。”

玩帆船时,陆乐碰上过两回被认为最不可能发生的事——桅杆断裂,但最后成功脱险。在他看来,如果连极端情况人们都知道怎么处置,突发事件也就没什么可怕的,“应急预案不是放在柜子里面的纸,是一个人的肌肉记忆,急救也是。”

但对公众来说,急救是难的,它还没能成为每个人的肌肉记忆。中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较英美等国低,恐慌的人群很容易造成事故现场混乱;也因为没有好撒玛利亚人法(注:对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救助者不用担心在救助中因过失造成受助者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遇到需要急救的情况公众因担心被讹而不敢施救。

“从我们第一天做这个事情我就告诉大家,救人的时候一定要全程录像,你是怎么靠近他的,然后你是怎么判断这个人需不需要帮助的。你一定要有这个证据链,这样做好事是不可能被讹的。”

今年10月1日,《民法总则》修正案将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实际上,去年11月1日上海出台的《急救条例》也很明确地规定了,只要受过训练,不一定有证书,就可以去救人,而且可以使用AED(注:自动体外除颤器)。这(《民法总则》修正案)在中国的法律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应该算是好撒马利亚人法。”

第一反应® 负责2017上马赛道保障及急救兔对全赛段进行跑动保障。

现在,找到第一反应®要求提供急救保障的赛事很多,陆乐颇有些自得,“你知道我们的回绝率多高吗?”而刚开始的那两年,第一反应®被拒绝过很多次,“很多人说马拉松最重要的是搞体检,有病的人别来跑,这都是先证思维,实际上我们救的人绝大多数之前也没有相关病史。”

日本国士馆大学救急系统研究科主任田中秀治是日本东京马拉松赛事的医疗负责人,陆乐称呼他老师。他教给陆乐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不让人倒下,不是我们的首要工作,我们的首要工作是怎么把倒下的人救过来。”

第一反应®向公众开设有偿培训,学员通过学习可以拿到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证书。每次为马拉松赛事急救保障招募的志愿者,除持有效期内AHA BLS证书以外,均须参加完整8小时培训及4小时演练。


在过去两年里,第一反应®不仅向成人开放急救培训,还为10万名幼儿园和小学学生提供急救培训,通过游戏、漫画,甚至手机游戏,普及急救技能。不久前第一反应®在微信上推出了小程序“救命地图”,显示最近的AED位置,方便急救的开展。

截至2017年8月4日,第一反应®已经保障超过32座城市231场马拉松赛事,覆盖97万名选手,成功挽救11位心脏骤停患者。

公益纳斯达克

东京马拉松被公认为全世界最安全的马拉松,从今年开始,东京马拉松采用了第一反应®的黄金四分钟急救系统。所谓“黄金四分钟”,是指选手在心脏骤停的前四分钟内,必须进行心肺复苏和自动除颤。随着时间的推移,每过1分钟其救活率下降7%-10%,黄金4分钟后,脑细胞的死亡会导致生存概率大幅下降。

“他们考察了我们两年,说我们的应急指挥IT系统比他们更高效。在中国几百场马拉松里,任何地方有人倒地,我们平均30秒就赶到了,日本是100秒,我们的效率已经超过了他们。”

2015年,第一反应®获得中国社会企业认证,次年,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得到B Lab认证的共益企业。几周之前,美国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把第一反应®写进教材案例,使其成为该院教学案例中第一家来自中国的社会企业。


现在,第一反应®成为美国心脏协会(AHA)在中国授权的最大的急救培训中心,专为马拉松等赛事组委会提供安全保障应急救援系统,包括选手生命风险评估、安全方案量化选择、急救人员科学组织、现场救援无缝衔接等。

“B lab会对申请成为共益企业的公司进行五个纬度两百项标准考核,每年审核,这项成绩单是交给公众看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公益产业的纳斯达克。”陆乐的创业伙伴韩国籍姑娘Min Ko是陆乐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同学,负责第一反应®的国际事务,也是共益企业认证的幕后推动者,“B Lab的目标是识别和支持那些同样相信商业不仅是营利,更是解决根本性的、顽固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的企业,并使其成为行业领袖。换句话说,就是支持这些商业先锋们使用商业力量行善。”

Min Ko曾经需要每天花费力气去解释第一反应®不是非营利性机构,其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不是免费的,“我们之所以不选择非营利模式,是因为我们认为企业模式会让我们更好地维系已创造的影响力。”

陆乐认真考虑过,如果把第一反应®做成一个慈善组织,可能会不可持续且低效。此前,他有过成功的创业经验,当使命感带来的激情开始退却,他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如何才能高效、可持续地把急救保障这件事做好。“如果我们知道最终的结局是自己成为炮灰,那没意义。”陆乐和创始团队开始头脑风暴,这件事情的天花板在哪里,它的空间有多大,核心节点在哪里?

最终,陆乐和团队达成一致,第一反应®不仅是一个提供赛事急救的组织,更要成为一个像支付宝一样的信用平台,在人与人互助时建立信任机制。“我们要做的不是说做生意时候的信任,而是我倒地上你敢救我,这需要信任担保。”

初创阶段,陆乐不断地摸索商业模式,希望能够通过各种严格的审查,被好的制度约束。“为什么我要认证ISO9001+、ISO20121?中国大陆没有一家机构同时拿到这两个认证,我这么小一个公司为什么搞这么一套东西?很简单,未雨绸缪。”


但陆乐从不认为第一反应®会一直是小公司,“我想的是我们这个事情怎么能够服务13亿中国人,怎么能服务60亿地球人。”

曾有赛事希望借用第一反应®的品牌提升赛事口碑,提出给钱借牌子,被陆乐一口回绝了。“赛事的医疗保障,不是我们一家的事情,我们是作为组委会一个机构进去的,跟别的机构有关系,跟当地的医疗有关系,跟选手有关系,这些我们都要充分了解之后,才能出一个解决方案,最后才能实现在比赛时出现任何紧急情况,在任何赛道有人倒下,我们的救援系统是有效的,而不是装样子。”

选择给第一反应®上这么多枷锁,陆乐的初衷是希望自己不要在黑暗中摸索,而是在初期跟随一条经过验证的、确实可行的路径。

2016年年初第一反应®开始着手准备向B Lab提交申请,因为处于初创阶段,整个申请筹备期只有短短不到半年,缺少经验外加水土不服,根据B lab的五项标准考核,第一反应®最终得分80多,刚过合格线,但依旧为国内其他想要通过B Lab认证的企业提供了样本。

“不合格我就改,如果我改了还达不到它的标准说明我没本事,但是我们能够提升自己,我们不断向它靠近,我相信明年我们的考核成绩一定会比现在高。”

第一反应®将与小米AI智能音箱小爱同学合作,将急救知识接入音箱。

身边的蜘蛛侠

《中国慈善家》采访陆乐当天,他参加了小米AI音箱合作伙伴媒体沟通会。光头的他身着一件印有第一反应®几个字的橘色T恤,逻辑连贯,表达十分有感染力。

第一反应®将与小米AI智能音箱小爱同学合作,将急救知识接入音箱。从2018年始,遇到紧急情况求救者可通过小爱同学呼叫周围居民的帮助,并获取社区附近的AED和其他急救装备,实现最有效救助。

第一反应®还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及丰巢科技,为解决中国匮乏的急救资源与日益增长的急救需求,将在三年内完成6万台AED进小区,3000万普通市民急救培训计划,守护2亿中国人的生命。

“AED是一个最重要的救命神器,在美国平均每两百个人就有一台,在日本每一百个人有一台,而在中国,差不多接近一百万人才会有一台。”陆乐介绍,中国可能需要五年左右时间才能赶上日、美两国的水平,第一反应®正在从上海、北京、深圳开始,与丰巢科技合作,在更多社区的丰巢快递柜里投放AED。

“每个小区里面我们会培训6个人得到国际急救员的证书,周围500人次的普通市民,可以学会基本的急救技能,也就是说在你的身边,会有几百个人知道怎么帮你,而且是成体系、有装备的。”


陆乐相信,这一做法有助于慢慢实现他所设想的社会化急救,即每个人身边的黄金四分钟急救系统,就像小时候邻里之间互相帮忙一样。“不久的将来,当周围有急救情况发生,我们都可以成为像蝙蝠侠一样的急救特工。只有建立起体系化的急救系统,才能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做到更有效的急救。”

配合急救系统,三年前第一反应®完成了app的制作,但是一直没有大量推广,“一个app20万就做完了,我们从技术上已经实现了,但是大众的理念和环境没有到那个层面,你推出去也是夭折,那我就在小环境里不断地去完善它。现在我们的app已经是4.0版,有中、日、英三种语言,但我们也不急着让你知道,为什么?因为内行都用我们。”

无论是app还是线上宣传,第一反应®都与公众既定印象中与急救相关的形象大相径庭,它鲜活、年轻化,“第一反应®要用有限资源去创造社会价值最大化,你要有效率,哪个人群最愿意接受这个东西?哪个人群更愿意帮助别人?年轻人。所以我们做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形式。”

陆乐半开玩笑地补充道,“而且也是因为我的团队有很多90后,我也是90后。”

文章来源:《中国慈善家》2017年9月刊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302

作  者:魏诗孟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国慈善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公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