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情才是公益的第一生产力

2018-12-06 CSR

我的一位朋友,整天给地方政府讲课,宣扬什么“政策是公益的第一生产力”,对此,我完全不认可,怎么能这么忽悠人呢?明明煽情才是公益的第一生产力好吗?

“罗尔事件”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

一个仅能“卖文”的爸爸,和一个在出事之前鬼都不认识的营销号,不过是联手写了几篇为患病女儿募款的鸡汤文,就制造了公益慈善领域的奇迹:山呼海啸般捐款挡都挡不住,一个号的赞赏达到了上限,热血的捐赠者就蜂拥到另一个号,“捐爆”之后直接加事主好友,红包,转账,点对点捐款,据说,有不少做父母的网友,一度为不能参与打赏而焦虑不安。

太震撼了!

毫无疑问,这是公益人梦寐以求的募捐爆款,杨六斤跟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前景是广阔的,暗度陈仓的公益营销是很有钱途的。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估计营销者也同样信心满满,给我一个能赚眼泪的故事,我将打开公益的新纪元。

这听起来很荒诞,但你细想一下,这个世界还真就这样。

不用财务透明,不用专业监督,就只是一个煽情的故事,简单、粗暴、直截了当,几百万人就这样被动员起来了,人性的展现在此刻显得如此壮观,公益专业主义被“啪啪啪”地打脸,如果这样也能行得通,专业的公益机构有什么底气跟潜在的捐赠者说,你把钱交给我们,能获得最大的社会影响力?

还好,“罗尔事件”最终行不通,“三套房两辆车”、“营销炒作”的舆论大反转拯救了公益从业者行将崩溃的心情,我想,对于大多数公益人来说,去收拾那个公益丑闻留下来的烂摊子,总比怀疑人生来得轻松些,毕竟,郭美美、陈光标都挺过去了,债多不愁,死猪不怕开水烫,多添一个反面例子其实不算什么,骂骂对方无良炒作,强调一下自己是专业的机构,日子还是照样的过。

但是,我相信,如果有选择的话,谁都不想当那个不怕开水烫的死猪。

“不要怪别人糟蹋了公益圈,是我们自己没想出这种营销方式,试想这种传播方式用在一个好的项目上,转发即捐钱,那么是不是就不存在问题了?公益也能有大影响力而不是和政府过家家了?”

这是在“罗尔事件”爆红之际,一名职业公益人在“公益资本论”后台的留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公益人只需老老实实劝人向善,就能募捐到所需要的资源,唐僧让悟空去化点斋饭,也没见孙猴子搞什么营销包装。但如今,世道不同了,新技术为每一个有手机的人赋权,公益慈善越来越变成一个开放的市场,许多营销手法大行其道,许多公益人嘴里骂着,心里其实是羡慕的。

与其临渊羡鱼,为什么不退而结网呢?

专业主义当然是需要的,专业主义让我们相信我们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在专业化的进程中,公益人、媒体人忙着学习各种专业主义的伦理与技能,很多人忘记了一件事情,我们想要在公益传播领域施展魔法,讲故事,讲一个能打动人的故事,才是最核心咒语。

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4位圣人:孔子、耶稣、穆罕默德和释迦牟尼,他们可从来不讲什么专业主义和科学分析,他们与他们的门人只讲故事,所谓的传播“福音”,就是到处去讲故事。

事实上,人类从“认知革命”后的1万年历史里,想要说服别人主要靠讲故事,现在我们习惯于用分析报告、财务报表那些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说明某个项目值得信赖,这是最近几百年才发生的事情,其实根本不符合人性,那一套东西需要发挥作用,需要听你汇报的人受过严格的理性训练,人得按照计算机的逻辑去思考。

普通公众哪有时间,哪有心情去听一堆的专业术语?他们喜欢一听就懂,一懂就感动的故事,如果他感动了,你不让他捐钱,他都不乐意。

美剧《纸牌屋》里有一句名言:当强风来袭的时候,没有必要逆风航行。

公益事业,归根到底是一个聚人的事业,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们就喜欢听故事,所以说,你一味埋头干活是很吃亏的,放眼看去,在中国公益界混得开的,哪位大哥不是讲故事的好手?

现代的公益人,除了要有专业主义的魂,还得有一张能动之以情的嘴。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708

作  者:黎宇琳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