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英雄故事了!公益人更需要这样的报道

2019-04-11 CSR

我们觉得中文媒体对社会创新和公益报道的方式不太对,它们对社会创新和公益项目的报道基本都是在讲负责人的英雄故事?名校毕业、放弃年薪…

我们了解到了“解困式报道”,它与我们熟悉的“好人好事报道”有好多基本差异,其中我们最想拿出来说的是:专注项目的有效性,而非负责人的善意。

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故事来描述公益和社会创新的尝试。不再是围观英雄升级打怪,而是跟随拓荒者去探索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

3月25日,《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跨界内容生产研讨会举行。《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简称“SSIR”)中文版编辑部与写作者、合作伙伴等就SSIR的内容生产进行了探讨。

SSIR内容是“解困式报道”的其中一种形式。很多出版物揭露和讨论社会面临的问题,而SSIR所做的是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那些属于“社会创新”的解决方案。

伙伴反馈

对于“解困式报道”,我们的伙伴颇有感触。Linda和致远认为: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故事来描述公益和社会创新的尝试。

图为Linda(左一)、致远(右一)

注:以下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造点Makeapoint”

我们觉得中文媒体对社会创新和公益报道的方式不太对!大家有没有发现,中文媒体对社会创新和公益项目的报道基本都是在讲负责人的英雄故事?名校毕业、放弃年薪…

媒体把所有的这类项目都呈现为“好人好事”时,会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我们认为最严重的负面影响是它把读者的注意力都“浪费”在了负责人的个人形象上,而对某个社会议题和解决方案的讨论并没有任何推进作用。

海龟、名校毕业这样对负责人的标签,红了一些人、还黑了一些人,但对项目的有效性有什么逻辑关系?

基于这个反思,我们有了这次的讨论。正好这周我们参加了斯坦福PACS(社会创新研究中心)主办、乐平基金会承办的大会,上面我们深度了解了一种更好的报道方式:Solutions Journalism (中文:解困式报道)。

解困式报道与我们熟悉的“好人好事报道”有好多条基本差异,其中我们最想拿出来说的是:专注项目的有效性,而非负责人的善意。就像项目负责人的个人经历与这项目的有效性没有必然逻辑关系,他/她的善意也没有(毕竟公益或社会创新从业者与其他人的区别只是职业选择,你能想出一个不需要善意的职业么)。项目有效性不能从负责人的任何特质去推演得出,只能从项目成果本身去评估出来。

有效性如何评估?简单来说,就是这个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在哪些维度上回应、改善了它说它在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科学的测量到项目执行前后的差异。除非项目想解决的问题的是让创始人更有名气,那他/她的个人状态都不在评估指标内。

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一套全新的故事来描述公益和社会创新的尝试。不再是围观英雄升级打怪,而是跟随拓荒者去探索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大家可以怎么做呢?

我们有 Call for Action!

如果你是一名看客,那么只需要记住一个动作。看这类报道的时候去问项目的有效性。无论创始人放弃了几百万年薪、走遍了几十个国家、辍了多少所名校,还是问项目的有效性。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请少一些个人崇拜,多一些对项目的客观评价。虽然你担心这么“干”的内容没有爆点和点击量,但是这里有鸡和蛋的问题,正好是你展示领导力的时机。

让我们做新的公益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吧!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880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