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带来巨变,公益机构是时候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态位了

2019-05-22 热点

图片来源:摄图网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国公益慈善的全部运作方式,现今‘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正在成为潮流……新技术革命引发的变化,我们过去没有想到,恐怕将来也更难以预料,只有紧跟步伐,才能抓住机遇,抱残守缺必将被淘汰。

5月16日,在腾讯举办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民政部副部长詹成付发表演讲,称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应用已成为推动公益慈善创新发展的大引擎,正在全面助力慈善工作和慈善组织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詹成付还说:“这次有1000多家慈善组织来参加这次峰会,反映了大家有拥抱变化的决心,有自我革新的渴望。”

近几年,以腾讯、阿里为首的科技公司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到公益慈善领域,这个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受到了全所未有的冲击。到了2019年,公益慈善领域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连接方式。以往,人们主要通过公益机构进行捐款,如今,互联网平台成为了中国人最主要的捐款渠道。正如詹成付所说,目前“日捐、月捐、零钱捐、一对一捐、企业配捐等新颖的捐款方式方兴未艾,行走捐、阅读捐、积分捐、消费捐、企业配捐、虚拟游戏捐等创新方式层出不穷。”

以腾讯公益为例,一方面,腾讯将公益场景拓展到人们的朋友圈和熟人社交关系网络,形成独特的社交公益模式,由此催生了“一起捐”等社交公益的小趋势;而另一方面,腾讯发动内部上百款产品,将公益融入日常的行走、阅读、消费、游戏等高频场景。

目前,腾讯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运动”等应用将自己积累的步数捐出,由企业和慈善组织为公益项目进行捐款。据腾讯数据,截至2019年4月,腾讯公益的运动捐步活动募集善款超过9.44亿元。

技术应用带来了公益参与方式的变化。目前,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参与公益的人数迎来了爆发性增长。据民政部数据,2018年全年,20家官方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有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超过84.6亿人次,同比增长35.4%,相当于全民全年人均完成6.1次捐赠(国家统计局2016年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数13.83亿)。(注:超高捐赠人次得益于淘宝公益平台推出的“公益宝贝”计划。淘宝卖家加入该计划后,每完成一笔交易即意味着完成一次小额公益捐赠。)

公益参与方式的变化,带来了公益慈善领域权力结构的变化。作为流量入口的技术平台在给这个领域带来了巨大动能的同时,也改变了规范和规则。

2015年首届“99公益日”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腾讯以配捐的方式激发了网民对公益组织的捐款,截至2019年4月,已有超过1万家社会组织在腾讯的平台上募集善款超近53亿元。腾讯公益自2018年起开始组建99公益日的“规则制定委员会”,同年推出了“史上最严的准入与审核门槛”,当年有逾千个因财务披露、年报审核不合格的公益机构被挡在门外。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公共舆论场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是,以往慈善丑闻发生后舆论矛头往往指向公益机构,比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如今,舆情发生后公众往往质疑技术平台,比如2019年的“德云社百万众筹”。

“科技向善,我们新的愿景和使命。”腾讯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宣告。这比腾讯之前宣扬其在募捐平台上的努力更进一步,这家社交媒体集团同时也在使用“人脸识别”的技术帮助追踪失踪儿童。

我们观察到,互联网公司有意让科技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这已经是一个确定的趋势。阿里巴巴也着力解决政府的担忧,瞄准了农村贫困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益机构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

詹成付说:“要基于互联网思维来重新构建慈善组织与捐赠人、受助人、社会公众以及政府部门的连接沟通方式,用互联网工具实现增效提速,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快速迭代,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互联网的科技创新和公益慈善事业的社会创新相互激发。”

“让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相互激发”,这是一个有很大想象空间的思路,我们可以问一系列的问题:科技究竟如何向善,科技创新和社会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在社会创新的语境下,公益机构能干什么?与科技公司的对比优势是什么?

在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里,公益机构是不应该缺席的,但也许是时候重新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态位了。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925

作  者: 黎宇琳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