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维:在后疫情时代,期待政府释放更多空间给社会

2020-05-15 CSR


推荐此文的理由:

江维是一名很神奇的官员,她的言论听起来就像一位很纯粹的民间人士。
她在最新的演讲中说,在后疫情时代,期待政府能够进一步还权、赋能、归位,释放更多空间给社会。她还说,政府在这一次看到了社会、志愿者和社区的力量,所以会更加放心把一些需要社会接下来的事让渡给社会,社会的空间会大起来。
在她的言论里,你能看到信仰,一种基于民间活力的信仰。
▲江维,成都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成都市社会工作协会会长。
注:本文授权转载自“爱德传一基金”
本文为江维在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CNC-COVID19)行知行交流会第6期“后疫情时代,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建设韧性社区?”上的总结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先分享一下我对韧性社区的理解。南开大学的吴晓林老师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叫《建设韧性社区,补齐社会治理的短板》;他在文章里面提到,从2002年开始,联合国就有一个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理事会,这个理事会在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峰会上把“韧性”概念引入了城市建设和防灾减灾领域。2016年联合国召开了第三次人类居住会议,把建构有韧性的人类居住区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什么是韧性社区?吴老师给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跟各位理解的差不多,即“韧性社区就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且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
从概念上,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关于社区韧性的力量维度,分别是抗击打力、复原力和自愈力。抗击打力就是说一个东西抗打击不容易被打坏,复原力是打过之后很快能恢复原状,自愈力指一个社区好比一个生命体,遇到疾病的时候有免疫力能自愈。
这段时间中国境外国家抗疫的形势比较严峻。我们国家比较强大的是国家的元治理能力,科层制的力量非常强大,但我们现在比较欠缺的一块是社会自身的韧性,也就是横向整合力以及社会的自愈力。
民政部4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全国在这次疫情中有20多万名社会工作者投身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提供服务,开通心理热线将近4000条,累计服务达200余万人次;全国各地开展志愿服务的项目超过29.8万个,注册志愿者达到584万人,记录的志愿服务时间达到1.97亿个小时。这个数据还是比较有力的。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这一次的抗疫中,社会组织的表现差强人意,反而还不如很多的个体志愿者,我认为这是一个观察,也是对社会组织寄予更高期待的一个表达。
既然社会韧性不够,我们作为社会组织,如何增加社会韧性?对政府来讲,政府是元治理的力量,但是在后疫情时代,我认为政府应该进一步还权、赋能、归位,主动地建构社会,释放更多的空间给社会。企业则应该是在法治下尽社会责任,在契约下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公民责任,做有良知的企业。在社会这个方面,社会组织大有作为。
我观察到成都的社会组织这一次参加抗疫非常活跃,起到了比较好的作用。成都的社会组织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自己总结其有两个特点:
(1)成都社会组织的社会性比较强,这跟其本身的基因有关。成都社会服务机构的社会性起始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很多的社会组织是从志愿者组织长起来的。

(2)成都的社区营造比较广泛地在社区开展,所以社会组织尤其是陪伴型和支持型的组织都扎根社区做社区营造,一旦发生了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具有较强社会性以及社区性的社会组织就立即能够与社区发生融合与联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力量也在里面,“三社”可以立即启动联动机制。

社会要增加它的韧性,更多地需要柔软的力量,相互看见的力量,陪伴的力量,同时需要这些力量一起激发整个社会的活力,增加社会信任。在此,我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比喻社会组织在后疫情时代的行动方向。
         ☆ 1、社会组织要像水一样灵活。都说疫情是往后社会的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会有很多新问题,是以前常态社会没法预见到的问题,社会组织要像水一样,在有需要的地方响应、优化。还要像水一样变化,在响应问题时,社会组织要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转变。比如,后疫情时代不是救灾和疫情应急这样的情景,助力复工复产或救助弱势群体将是社会组织新的应用场景。还有一些灾害发生后,如大面积的失业以及后续的创业等问题,我们要随着场景不断变化,开发线上线下均适应的服务。
水利万物而不争,前面的组织分享他们在后疫情时代要做的事情绝大多数跟社区营造相关,做社会组织不是包打天下,不是向基金会、政府争取到资源就能解决问题。我认为社区营造跟其他的社会工作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社区营造中须将要解决的问题和服务对象作为主体,而不是客体,这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水利万物而不争,工作方式是调动社区在地的力量、整合在地的资源,社会组织作为协作者一起来解决问题。
        ☆ 2、社会组织的第二个特性是金,指专业性。我们经常说没有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我们说社会组织是有使命的人聚合在一块,那在使命所在的领域,我们怎么样体现专业性?有一点非常简单粗暴的,那就是要管用,得解决真问题,这才体现专业性。另外,后疫情时代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基础,现在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成熟应用的时代,这种情况下,在社区建设社区应急体系以及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等这样的专业性,都需要社会组织研究、锻炼和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性要体现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而不是停留在搞活动上面,后疫情时代将没有那么多的包容度让大家去做这些事情,需要沉下心来练自己的本事,练好金刚钻。
         ☆ 3、社会组织的第三个特性是木。也就是要扎根社区,“三社联动”。现在不止“三社”了,和社会企业也要联动,所以是“四社联动”,和社区的志愿者再联动,那就是“五社联动”,还可以“N社联动”。木的力量就是要扎根我们所服务的区域,跟这个区域的民众、社区以及政府一起融合生长,这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达至更多的连接和联动。我们的社会组织如何强壮社会性?需要木的特性来生长。
        ☆ 4、社会组织的第四个特性是土。给我一块土地,我有种子撒下去就会有收成。在后疫情时代政府资金不足,社会的问题又成倍增长,社会组织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我们要创新创造,与社会和企业合作,延展多元的协作网络“造血”,使自己不完全靠基金会和政府也能通过社会性、专业性和社区性拓展工作领域,创造新的工作场景。我一直认为社区有非常多的资源,我们在新的环境下要去发现,为使命的达成创造资源。
        ☆ 5、社会组织的第五个特性是火。火是光,社会组织除了服务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做倡导,做社会影响力,像光一样照亮社会和民众,也就是要去做社会教育。
在后疫情时代,社会组织怎么样把金木水火土这五方面的特性都练起来?在政府释放空间、给予政策的大环境之下,我有一个比较乐观的预期,因为后疫情时代社会矛盾将是成倍增长的,政府在这一次看到了社会、志愿者和社区的力量,所以会更加放心把一些需要社会接下来的事让渡给社会,社会的空间会大起来。我们的准备够不够?能不能接得住?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接住了之后要做什么?
刚才大家都讲了我们要做社会的链接,要做自组织,要做社区营造,实际上我们在说这些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做三个东西:
(1)做建构社会信任的事。后疫情时代,从地球村来讲,如果国与国之间没有信任,全球化基本上倒退。在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组织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建立,仍然是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

(2)增加社会资本。这是社区营造的底层逻辑。

(3)通过推动志愿精神、利他精神、爱邻居的精神建构整个社会的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通过唤醒人与人之间、对他人和邻居的爱,来解决自己社区的问题,这个社区是广义的社区,甚至可以是城市。

在疫情之前,我们回到家时,觉得附近是消失的,虽然楼宇里上下左右都有住户,但我们不觉得有人。这次疫情相当于一个大的力量,使消失的附近浮现出来,让大家觉知到我们不是住在空中楼阁,我们互相需要,也能够互相帮助。其实这是社会组织和社区发展很好的机缘,希望我们的社会组织去抓住这个机会,发挥金木水火土的特性,用三社、四社、五社联动,建构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培育公共精神,建设有韧性的社区,有韧性的城市、乡村,进而是有韧性的中国社会,谢谢!
你对江维的“金木水火土”一说有什么看法?后疫情时代,你对政府和社会组织有哪些期待?欢迎留言交流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2232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