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多少个20年?但他们觉得,这样值了!
自从1997年广州逢源街道“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中心”开始运作,梁秋莎穿梭广州和香港的工作与生活,至今已持续20年。
在香港,社工享有“北斗星”之誉。现为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内地服务发展总监的梁秋莎,则被称为“穿梭北斗星”。踏上跨越两地的通勤路线,经香港红磡站到广州东站再抵达逢源街道。——平时每个月有三个星期,梁秋莎都要进行这样的“穿梭”。“20多年,车费都30万(元人民币)了。”梁秋莎说。
在广州逢源街道,许多熟悉梁秋莎的街坊叫她“梁姑娘”。50多岁的社工梁姑娘,1995年加入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开启自己的社工生涯。从那时起,“梁姑娘”的亲切称呼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尽管20年间她的服务对象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我们社工的服务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设计服务,整合资源为有需要的人服务。”梁秋莎告诉记者,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和逢源街道的合作随着粤港两地社会发展的变化渐行渐宽广。
1997年3月,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为解决跨境婚姻问题而设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中心”正式运行,开创穗港社会工作合作的先河;2005年前后,跨境家庭小孩上学难问题逐渐显现,“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又随之在逢源街道成立;2008年,在梁秋莎牵线搭桥下,广州荔湾区政府和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在逢源街道合办了“穗港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政府购买服务的综合家庭服务中心之先河……
“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成立之初,中山大学社工系首届毕业生李伯平受聘为中心主任。这在香港人罗观翠看来,倍感欣慰与感动。
1971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罗观翠,于香港一个贫困社区开始自己的社工实践,成为社会工作在香港初发展时的“社工第一代”。40多年来,罗观翠在香港多家社工服务机构从事一线工作,也在香港多所知名大学任教。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的社工专业得到有系统的政策支持,慢慢地上轨道。”罗观翠告诉记者,香港社工的专业实力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长足的提升。“这些有经验的人士刚好在广东发展社工起步的时候,因地利之便,也带着帮扶的热情,到内地以不同的形式分享香港的经验。”
2002年,罗观翠辞去香港全职的受薪工作,加盟中山大学新开办的社工系任教。“到中大是希望借个人小小力量,鼓励多些年轻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和参与社会建设。我们国家的实力里,个人素养和品格、关爱别人的心以及公民责任感,是重要的软实力。”罗观翠说。
2008年,广州市启动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及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试点探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以香港经验辐射广州。当年,罗观翠率领她在中山大学的第一批社工系毕业生成立“启创”社会服务机构,响应先行先试的“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前线社工服务。由广州出发,启创服务陆续分布在广东佛山和中山、四川汶川和绵阳等地。
2010年,在逢源街道启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两年之后,罗观翠的启创也成功承接了北京街广卫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服务。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个香港2004年正式营运的多元化社会服务模式,如星火燎原般在广州迅速推广开。到2012年底,广州市每个街道已至少建立起1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在此期间,穗港的社工合作更上一层楼。2011年9月,广州市民政局与香港特区政府社工主任协会签订广州社工培训及顾问计划。香港社工主任协会成员来穗担当社工督导,并在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
在这些香港“社工督导”中,符俊雄也许是最忙碌的一个。作为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前首席社会工作主任、前元朗区福利专员,符俊雄在2013年退休后,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来广州2到3天,在他担任总顾问督导的广州市同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班”。
“退休之后,保持和社会的联络对我自己更好。”符俊雄觉得自己这几年在广州的工作“挺开心”。在他看来,和已达一定水准的香港社会工作相比,广州目前的社工事业发展,成效更加立竿见影。“看着国家的发展,自己也有一点兴奋,觉得国家发展道路上有自己的一些参与,自己干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心情上也是开心的。”
“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之后,开始更关注老百姓开不开心,有没有幸福感,他们的困难谁去帮。非专业的社会服务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了。”梁秋莎说,“1997年我带来2万元港币的合作经费来内地,那时候根本没人知道什么是社工。现在,政府已经投入了25亿(元人民币)购买社工服务!”
“人生有多少个20年?这20年跑来跑去,肯定累。”梁秋莎停顿了一下,反问:“你说是不是值了?”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017
作 者:陈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