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义工”梁思敏: 由浅入深,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奔走

2017-08-28 CSR

摘要

拥有⼗多年志愿服务经验的⽼牌义⼯梁思敏在顺德⼤良创办志愿者协会,重点服务残疾⼈群体,从关注残疾⼈⽣活开始,再到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会⼀技之长,未必⾮常专业,但胜在够专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持续为“残疾⼈融⼊社会”提供解决⽅案。

【“公益资本论”观察】

梁思敏,曾经是⼀名软件⼯程师,在有⼀定经济基础后,选择投⾝志愿服务事业。

2013年,拥有⼗多年志愿服务经验的⽼牌义⼯梁思敏在顺德⼤良创办志愿者协会,重点服务残疾⼈群体,从关注残疾⼈⽣活开始,再到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会⼀技之长,未必⾮常专业,但胜在够专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持续为“残疾⼈融⼊社会”提供解决⽅案。梁思敏与地⽅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为机构争取了较多的扶持资⾦,确保机构顺利运转,但过于单⼀的筹资渠道也限制着这家志愿者组织的独⽴发展。当前,梁思敏所领导的志愿团队,职业化程度还⽐较低,她打算招聘“职业经理⼈”使之具备更专业的服务能力。

【正文】

17岁的阿杰是名聋哑人,在顺德启智学校读书,他努力学习,希望明年离开学校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

阿杰家需要多一份收入。阿杰爸身体不好,不能工作,妹妹还在读小学,全家开销全靠阿杰妈替人打工每月挣到的2000块工资。因为他们是外地人,没法享受顺德当地的低保救助。眼下,阿杰连一年不到4000块的住宿费和伙食费都凑不出来。

今年9月,一家公益组织举办了残疾人技能培训,邀请阿杰参加。NGO的志愿者哥哥姐姐教他画画,帮他销售。最后,阿杰的画作卖了2000元,半个学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解决了。

这家公益组织是大良一心志愿者协会(下称“一心协会”),是顺德最早注册成立的民间志愿者协会之一,目前拥有志愿者400多人,主要服务残疾人群体,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手工艺品销售等。一心协会成立于2013年,其创办人是一名“老牌”志愿者,名叫梁思敏。

梁思敏,47岁,土生土长顺德人,笑起来有个浅浅酒窝,形象亲和。她曾在银行工作,业余时间做了10多年义工,在顺德义工界算是小有名气。后来,她辞去工作成立一心协会,担任会长。

梁会长不领工资,却每天准时到协会“上班”,按她的说法,她是一名“全职”志愿者。

软件工程师转型做公益

做公益前,梁思敏是个软件工程师,在顺德一家银行负责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年薪10余万,标准的中产职业状态。可是在2009年,她辞职了。

很多人不解,好端端的为啥要辞职?

梁思敏说,经过多年打拼,她和丈夫基本实现财务自由,“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那时候, 她已经做了十年志愿者。“照顾过孤寡老人,帮助过脑瘫儿童,救助过烧伤同事……”说起做义工的经历,梁思敏显得很兴奋,好像停不下来,觉得做义工助人助己,“比如我照顾孤寡老人,知道老人家不容易,以后对自己的爸妈也会好点。”

辞职后,她曾到当地一家刚创办的社工机构工作,做了两年的财务总监,据说因为觉得机构刚起步,不容易,两年不收工资。业内人士评价:梁思敏是真心喜欢做义工。

2013年,梁思敏决定折腾点自己的公益事业。彼时,顺德正在试点改革,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发展,梁正好赶上这股发展大潮,她联合几位资深义工,注册成立了大良一心志愿者协会。据他们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一心协会共参与416场次的社会公益活动,累计提供7445人次、39417小时的志愿服务,帮助残障人士接近150人。

带着盲人出省旅游

在早年的志愿服务中,梁思敏接触了不少视障人士,他们大多想出去走走,但行动不便,没有成行,“有些人特别是想到海边听听海浪声,摸摸沙滩上的沙子。”

这是个现实的需求,许多志愿者组织或社工机构却不敢行动:带盲人出去旅游是个好主意,可风险大,出了问题,谁来负这个责?

梁思敏想试试。她经常跟盲人接触,知道他们看不见,会更加注意安全,“如果有一对一的志愿者带着,风险是可控的”。去年,她发起了“听涛追梦”项目,带着40多名视障人士到惠州巽寮湾“听”海。今年,他们去了厦门。

在别人不愿涉足的领域切入,找准现实的社会需求,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持续不断地投入,一心协会在助残领域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物色。许多合作方主动找上门来,现在,他们和顺德区残联保持良好合作,并且被编入区级助残专业义工队;也有社工机构希望跟他们合作,开展残疾人儿童教育项目。

在顺德区社会服务联会秘书长罗海鸣看来,民间志愿者组织大多缺钱缺人缺专业,只要能做出一点点成绩,别人就会给出不错的评论,“而一心协会在助残领域做得越来越深,走在不少同类组织的前面。”

项目越来越多,人不够用

要让残障人士真正融入社会,仅仅带他们出去走走,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他们学会一技之长,被社会接纳是关键之一。所以,梁思敏和团队想做多一些。

他们开发了一个新项目,名为“画出未来”,邀请专业老师免费为听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教他们画画和做手工,并且通过协会的线下渠道进行销售,帮助他们增加收入。“画出未来”入选了顺德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项目,拿到了5万多元的资金支持。

不只听障人士,他们还针对视障人士就业情况设计了项目,计划对顺德区内的500名盲人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工作能力以及就业意愿等,并形成顺德视障人群的就业失业和生活情况报告,为接下来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辅导提供决策依据。

现在,梁会长觉得人手不够。协会只有一名专职干事,项目的设计、申报和执行,梁思敏几乎都要负责。从长远来看,缺乏专职管理团队,不利于机构健康成长。

梁思敏和理事会决定,等忙完这阵,招一名全职的管理人员。

【对话梁思敏】

1、资金是许多草根NGO碰到的难题,你们是怎么解决资金问题的?
梁思敏:前两年,我们申请了顺德社会组织扶持资金,每年10万,去年,我们申请到了省社会组织扶持资金,有30万。我们是志愿者组织,都是义工,运营成本不高,有了这些资金,接下来一两年都不会有太大的资金压力。

另外,我们在大良慈善会下设立了专项基金,可以接受公众的捐款,我有个旧同事就给我们捐了2万块。我们每个月还会组织志愿者举行线下义卖,这也能够获得一定收入。这些钱我们都会放在基金里,主要用来开展活动和项目。

2、有许多公益组织为了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为设计项目而设计项目,你怎么看?
梁思敏: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造成的,政府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希望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工机构要发工资,自然就急着要去找钱。一方面是政府的默认,一方面是社会组织的趋利,我觉得大家都不要心急,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做事。

3、现在不少地方都在提社工+义工的模式,你认为这种模式怎样?
梁思敏:如果能够合理运用,是个比较好的结合。社工有专业知识,他们可以更加集中到专注的服务中,而义工数量大,可以拓宽服务的宽度和广度,动员更多人参与公益。不过现在的社工+义工,大多都是社工机构来整合义工组织的资源,我觉得其实可以反过来,义工组织可以整合社工机构,让专业的社工帮助志愿者组织提升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

4、经常有人拿社工和义工来比较,你怎么看这种比较,你觉得两者有何不同?
梁思敏:社工的工作,大多是有资金才做,钱没了,项目就有可能停止了。但义工不同,因为不是为了报酬而做的,所以,就算没资金支持,也会坚持,还会去筹资。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专业”来要求义工,更不能把社工和义工拿来比较,谁更专业,如果义工做得跟社工一样,那为什么还需要社工呢?做义工就是让社会的人都奉献自己的爱心和力量,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取得共同进步和提升。我觉得不要过分要求义工,更不要把枷锁加到他们头上。

5、一心拿到政府扶持资金,志愿者团队亦超过400人,目前发展碰到什么困难?
梁思敏:我觉得是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吧。之前我们只是想着志愿者管理志愿者,机构也没有发展规划,缺乏方向,做着做着会突然发现,有些事原来不是我们想做的。以前我们有人会觉得,既然是志愿者组织,干嘛要花钱请专职,不过现在大家都有共识,机构要长远发展,还是需要一名优秀的专职管理者,所以我们计划接下来要招一名全职管理者。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216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刊于《顺德社会创新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公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