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断裂的社会里,相当一部分人对专业公益机构不仅是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有可能在价值观层面是不认同的。
8月29日,腾讯公益平台上的“小朋友画廊”以其奇幻的画风,便捷的参与方式,以及“溜到飞起”的创意文案,在短短数小时里就完成1500万筹款,有超过580万人次参与。
这是一个设计得很巧妙的公益项目,它不叫人捐钱,却让网友“一元购画”——用一块钱买一幅特殊儿童画作——买的不是实体画,而是电子版,可以用作手机屏保,还能一键实现转发分享。此一低门槛、轻操作、强互动的筹款设计是近年来公益行业在资本介入后加速发展下的高峰之作。
但在29日午间,网络舆论画风突变,一则怀疑投资商捞钱的传闻热转,称“孩子十分之一都拿不到”。
“投资商捞钱”的传闻很快被证伪,此项目的执行方WABC无障碍艺途是一家在传媒界、公益界素有口碑的专业公益机构,多家主流媒体当天即发文辟谣。但是,善款的用途依然存在争议,按WABC创始人苗世明的说法,筹得的善款用于建立、并运营为自闭症儿童服务的艺术工作室,具体开支包括师资、画材,场地等。
争议的焦点在于:买画的捐款,为什么不是直接给到画的作者,也就是那些自闭症儿童?
质疑者抓住了此次筹款的一个瑕疵,即信息告知的不充分,尤其是善款流向这样的核心信息,没有在捐款页面清晰地告知,有不少网友直觉认为是“一元购画”为小朋友捐钱,而后又发现钱是捐给公益机构,因而产生不满。
这背后隐含着一个逻辑,即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公益机构应本分地扮演善款搬运工,而不该有更大的念想。表面上看,他们是因不理解公益机构的工作提出质疑,或者受一些慈善丑闻的影响对非营利部门产生了习惯性的不信任,但根本分歧出于在慈善价值观上截然不同的认知。
对于慈善的认知,通常认为可分三个阶段:一、授人予鱼;二、授人予渔;三、建立渔业生态系统。第一阶段,因某人的温饱出了问题,富余者出于恻隐之心,给口饭吃;第二阶段,是富余者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反思,光给口饭吃解决不了问题,得培养他自力更生的能力;第三阶段则更进一步,开始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分析造成某个群体弱势的原因,并致力于解决根本的社会问题。
因此,你让一个处于慈善认知的1.0版本,刚刚意识到扶贫济困是有必要的人去认可,并捐款支持一群互联网精英去改变社会,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
公众对慈善的认知根植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并非凭空而来,也不太可能凭空拔高。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观点:农业文明是人类经历的第一次文明浪潮,工业文明是人类经历的第二次文明浪潮,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则是人类正在经历的第三次文明浪潮。
我们会发现,慈善认知的三个阶段,与人类的三次文明浪潮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农业社会,最急迫的社会问题是吃饭问题,授人予鱼,扶贫济困是合乎时宜的;工业社会,社会的产能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就业问题成为主流,失业成了造就弱势群体的大概率事件;信息化社会,我们身在局中,还不清楚其核心问题是什么,唯一能看清的是其高度的“不确定性”,也就说,谁也不知道社会的哪个部位什么时候会出问题,因而解决思路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但问题是:今天的中国,究竟属于哪个“浪潮”?
对此,知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观察是:一个社会的不同部分几乎是处在不同的时代之中。
“看看北京的中关村的科技园区,到处都能见到计算机、网络、软件、基因、生物技术、电子商务,那里的总裁都不叫总裁而叫 CEO。即使是严格按照托夫勒的标准,这里也可以称之为名副其实的‘第三次浪潮’;从中关村出去往西南走,十几公里就到了石景山,在那里有全国著名的‘首钢’,那里的情景,还是典型的‘第二次浪潮’——工业文明:灰色调的环境,轰鸣的机器(如果没有停产的话),废气废物和产品同时排放。而出了城市,到了广袤的农村,那里则是典型的“第一次文明”的情景: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耕种着很小的一块土地。”——节选自《断裂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
据此观察,孙立平进一步提出了“断裂社会”的理论,他认为,这个社会中最先进的那些部分与整个社会已经失去了联系。
我们可以用“断裂社会”的理论去解释当前公益慈善行业的一些现象:
这几年,当公益在中国大陆热起来的时候,虽然传媒界关于现代公益人物的报道连篇累牍,大型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用公益的理念重塑企业品牌的风潮如火如荼,但不用说农村,就是二三线城市,也难觅公益活动的踪影。当然,你也可以举出某个青年返乡创业,在中小城市建立NGO的个别例子,但那些的例子连示范的作用都起不到。也就是说,在中国大陆,公益慈善精英与整个社会在认知层面上发生了断裂,他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里,但对“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是什么”的答案截然不同。
由于对“问题是什么”的答案没有共识,就会引发对一个事实清楚的社会现象根本不同的判断。比如此次“爱心刷屏”事件,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一元购画”就是献爱心,就是给小朋友捐钱,但随后被告知:一家公益机构迅速筹集了巨额财富——不管其中有无猫腻——这远超许多人“授人以鱼,扶贫济困”的心理预期,“骗捐”的阴谋论就有了广泛的想象空间。
这一系列的事情,关键是背后的逻辑,逻辑没有消失,事情还会继续发生。
对此,公益慈善行业当前的解决之道是“投放认知”——此一源于爱佑慈善基金会的话术最近有被普遍使用的趋势——完整的表述是“从投放货币到投放认知”,即给弱势者捐钱,不如设法去改变他的想法。
事实上,此次“一元购画”就是“爱佑系”投放认知的一次尝试,WABC无障碍艺途是爱佑慈善基金会资助的公益机构,苗世明在此番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我们其实不是想让大家捐钱,最主要是想让大家捐认知,让公众对特殊人群有更多的认知。”
就提高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绘画能力的认知而言,此次“一元购画”无疑是卓有成效的——近600万人次的购买即是明证——但是,投放认知的公益机构反受“认知”所伤,这恐怕是策划者始料未及的。
关于我们的社会是否已经“断裂”,目前还存在争议,但这个概念提供了一个思路,即我们的社会不是铁板一块,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很大,所以,投放认知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全面成功,而对于某些阶层而言,可能要等到某些根本问题得以解决时,他们才会拥抱新知。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234
作 者: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