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森林本质上是一款社交游戏,甚至可以说,这是阿里系近年来所开发的,唯一呈现出生命力的社交产品。
一个背景很有意思,纯商业面向的“来往”、“白领日记”等社交产品纷纷铩羽而归,而公益取向的蚂蚁森林却在柳暗花明之间杀出一条血路,在一方面,这当然托赖支付宝沉淀的超大流量,而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场价值观的胜利。
蚂蚁森林界面:通过鼓励用户采取地铁出行、在线购票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
蚂蚁森林的功能简单得就不像是一款社交游戏,它既不支持陌生人交友,也没办法窥视别人的生活照,唯一的社交操作是从好友处“偷取能量”,这个玩法有点像早年开心网的偷菜,但其娱乐性却还不如偷菜,蚂蚁森林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当虚拟的“绿色能量”积攒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成一颗现实世界的树并种植在荒漠化地区。
中国人真的对种树感兴趣吗?
答:不但感兴趣,还热情得超乎想象——蚂蚁森林2016年8月上线,截至2018年5月,已吸引用户3.5亿人,种下5552万颗树,累计碳减排达283万吨。
2017年9月7日《财富》杂志发布的“2017年50家改变世界的公司”榜单,旨在选出“勇于向一些最重大的难题发起挑战,在为自己创造效益的同时造福人类”的公司。蚂蚁金服集团靠着蚂蚁森林,在榜单上名列前茅,总排名第6,在三家上榜的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一。另外两家是排名第15的腾讯微信和排名第27的摩拜单车。
目前,意识到蚂蚁森林是个潜力股的阿里开始为之嫁接商业资源,2018年9月,在XIN公益大会的分论坛中,蚂蚁金服推出“绿色星球计划”,据说目前已经接入包括饿了么、菜鸟物流在内的18个“低碳场景”——所谓低碳场景,其实是一批声称要采取环保行动的商业公司。以饿了么为例,用户在饿了么购买外卖,选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即可获得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
你说这是公益,可以。你说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促销吗?也行。
阿里目前有意打破商业与公益的边界,在一个至今在学术上很模糊的地带做一些新的尝试。
Part.1
蚂蚁森林的双重现实
蚂蚁森林本来是一个虚拟的森林,它只存在于网络世界0与1的字节之中,但阿里在其前后两端各打开了一个现实通道。
其一,就是将虚拟的树,转化成真实的树——一个简单的推论是,即便蚂蚁森林一个用户都没有,一向卖环保人设的阿里系还是会捐资植树的,顶多就是没有那么积极而已。但目前,阿里有意让虚拟与现实两个森林无限地“重合”起来。
蚂蚁森林产品经理徐笛在2018XIN公益大会上说:“我们引入了科技的手段,让用户在千里之外看到自己种下的树,有一个稻草人的机器人,把当地的实时影像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用户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
按照徐笛的说法,“蚂蚁森林”项目所种下的树会有一个唯一的虚拟编号,还与卫星公司合作,不断记录,拍下照片,让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屏幕看到自己的树逐渐成长。
倘若真能如此,虚拟的蚂蚁森林与现实的蚂蚁森林就趋于重合了。这是这款虚拟产品的第一重现实。
第二重现实,出现在此次“绿色星球计划”的低碳消费场景中。
目前加入这一计划的有菜鸟、支付宝、饿了么、闲鱼、淘乡甜、钉钉、飞猪等阿里巴巴经济体成员,凯迪拉克、海信、兴全基金、极飞、佳格等企业,还有桃花源生态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国内知名环保公益机构。
前文已经说过,这些低碳消费场景都能提供“绿色能量”,并有望转化为蚂蚁森林中的树。比如,用支付宝扫共享单车绿色出行、在天猫电器购买海信的低耗能家电、在闲鱼进行二手物品转让,都可获得蚂蚁森林绿色能量。
无论是骑共享单车,还是购买低耗能家电,这显然是现实世界的行为,尽管这些行为是否能被视为环保行为,目前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举将在消费市场产生一些价值观层面的改变——无论用户是认同其背后的环保理念,还是纯粹只是为了获得“能量”;无论商家是真打算节能减排,还是只冲着要赚钱——这些点滴改变有可能为未来的消费变革埋下积极的因子。
所以,蚂蚁森林是虚拟的,而同时又是现实的。从社会创新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个产品理解为一个倡议型的公益产品。
Part.2
未来:蚂蚁森林能切入碳交易市场吗?
事实上,蚂蚁森林本来并不是打算做社交的,甚至并不一定是要种树的,搞成今天这个规模,一定程度上是歪打正着。
按照官方的说法:“最开始的初衷是希望做一个个人的碳账户,让用户了解自己每天的行为和低碳减排的关系。但因为碳账户的概念离用户太远,脱离用户认知,就想着用一些好玩的,能跟用户互动的方式做款产品,让碳账户的概念更接地气一些。”
个人碳账户,这是一个很值得一说的概念。
1997年,84个国家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协议规定了各个参与国家温室气体的量化减排指标,并同时规定了各个国家的排碳配额是可以交易的。因而诞生了一个在财经界非常火,但普通人基本懵圈的东西——碳交易市场。
简单地说,当时各国的头脑都认可,高能耗、排放太多碳是不行的,得订立个协议,使各个国家的碳排放数量化,并为不同的国家规定了不同的配额,不能超标排放。
但是问题来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的碳排放量可能低于分到的配额(因为没那么多工厂),环保做得好的国家实际的碳配额也用不完,那怎么办呢?为鼓励环保,这个时候必须有些激励措施,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低排放的国家可以把自己用不完的碳配额卖给别的国家——直接卖钱。
截至2011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达17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万亿元。
既然国家、公司可以交易碳配额,那个人为什么不可以?尤其是在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个人碳账户以量化的形式记录下每个人的低碳行为,账户里的碳配额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易,转让给排碳超标的企业,甚至是国家。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只是一个想象。《京都议定书》这么脆弱的东西,事实上并没有任何的实际约束力,尤其是在逆全球化、民粹兴起的当下,各国都在回到过去,大搞地方保护主义,此一基于“白左”理念的协议在未来还有多大的市场实在不太好说,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之间的博弈。
尽管碳交易市场充满不确定因素,但其前景依然非常诱人,尤其是在支付宝的流量支撑与蚂蚁森林逐渐展现出用户粘性的情况下,你说本身就在互联网金融有诸多布局的阿里对此没有想法,我是不信的。
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中,阿里也许可以赌一个“商业向善”的未来——即消费者真的愿意为自己的价值观埋单,以一种也许我们目前还想象不到的方式。
桃花源基金会CEO张爽在2018XIN公益大会上说,所有的环境的问题都是因为全球的经济生产过程中造出来的,“阿里是一个很小的机构,客户如果不站出来说我就要那样的产品,我愿意为此买单,你逼阿里来做,那是不可能的。”
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有多少人愿意为环保埋单呢?有多少人会坚定向厂家要最绿色的产品?
张爽认为,从生态的角度来说,技术创新并没有那么的重要,目前已有大量的技术输入到环保领域,但根本的问题,出在思想观念上。
蚂蚁森林未必能做成个人碳账户,但其在引起公众对碳排放的关注上,可算是相当有成效的。
所以,蚂蚁森林当下最近重要的功能,其实是教育公众。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504
作 者:黎宇琳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