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行业的人才何处寻?广州探路公益慈善学历教育

2018-11-06 CSR

 

尽管人才短缺一直是慈善行业的共识,但作为人才资源“蓄水池”的学历教育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4月1日,广东省内首家全日制公益慈善学院——岭南公益慈善学院揭牌成立,公益界两位知名的“80后”,灵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王文、中山大学副教授周如南分任正副院长。

该学院是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下设的二级学院,由广州市民政局指导,广州岭南教育集团、灵山慈善基金会、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人人公益等机构联合发起。本土民企广州岭南教育集团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不仅提供了学历教育的资质,旗下的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还为这家新成立的慈善学院筹集资金。

目前,岭南公益慈善学院提供的是全日制的大专学历教育,预计今年开始面向广东省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招收“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

值得关注的是,2016年,公益慈善大专课程列入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国家学历教育专业(本科)目录里尚无公益慈善、社会组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始终难以落地。仅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学和教育学专业下设置公益慈善和社会组织方向,在招生、培养和毕业方面都面临许多限制。

我们观察到,尽管近年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很快,但“公益慈善”还不是一个被主流承认的专业,比如说,慈善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想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很有可能会遇到所谓的“专业限制”而无法报考。

周如南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正在申请“专升本”,如若成功,有可能在“公共管理”专业下面设“公益慈善方向”。

国内现状

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讲师杨志伟研究,为绕过当前的政策障碍,国内高校主要采取“四年制专业方向培养模式”、“辅修双学位模式”、“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1.“四年制专业方向培养模式”

“四年制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代表高校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与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升本成功后,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很有可能也采取这种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于2012年5月开设公益慈善班,在2015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四年制本科生,毕业后将颁发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证书。此外,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于2014年9月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2.“辅修双学位模式”

“辅修双学位模式”的代表高校为“深圳大学”。该种模式采取依托行政管理专业以辅修、双学位、双专业的方式开设公益创新专才班,于2015年6月首办。该模式按照跨专业修读课程,可在毕业时授予管理学双学位或行政管理双专业证书,并获颁公益创新专才班结业证书。

3.“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均在探索。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相关学科研究生教育推动非营利管理、公益慈善专业方向硕士与博士生培养,比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设有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

4.“高职教育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培养模式”近年在职业学院中也颇为活跃,其模式五花八门,有的以公共事务管理专业为依托开设社会组织管理方向,如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有的依托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方向,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还有的依托社工专业开设社会组织管理专业方向,如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

三大挑战 

定位

当前,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职业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对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定位还不清晰,相应地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也相对模糊。

在杨志伟看来,这是学界一个待解的难题。“当前,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非营利组织管理、慈善学、公益慈善管理所涉及的范围仍无法达成共识,对其学科的归属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多元价值取向仍共存,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办学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

定位的模糊会加大课程设置的难度。中山大学副研究员胡小军就建议新成立的岭南公益慈善学院应“立足于未来的可能的潜在生源来设计课程。”

上海卓越公益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徐本亮认为,岭南公益慈学院的当务之急是下大力气搞好课程开发,“要适应社会需求,要研发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比如,目前,社会组织最紧缺的是项目管理人才。要把公益项目做好,需要学习四门课:使命和公信力、项目开发与管理、筹资、创新。”

在学院的成立仪式中,王文与周如南均强调了培养“职业化人才”的定位。但是,如何通过课程开发在日后的教育实践中落实这一定位,这家新成立的学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师资

国内公益慈善领域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也不容忽视。

根据学术自媒体“公益慈善学园”的统计,当前国内有近500多位公益慈善研究者,分散在200多所国内高校。受师资的影响,很多学校开设公益慈善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多以借力发展,跨系间师资研究与教学力量的整合力量较弱,绝大部分高校属于依托传统的方式拓展办学资源。

对于师资匮乏的问题,当前业界的主流观点是,一方面,要走社会化道路,要走校社结合的道路,要找到社会上有实务能力的老师来授课。另一方面,学院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靠外部师资,会有一定的风险。外聘教师不仅可以上课,还可以作为导师,为学院培养自己的老师。”徐本亮说。

针对师资的挑战,岭南公益慈善学院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周如南表示,将组建双师制的师资团队,由专职讲师和社会组织业界导师组成。“我们将面向全国招聘专业教师,同时面向公益慈善组织招募导师;将采用校社,校企合作的模式,与机构共同打造课程。”

就业

最严峻的挑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究竟能否符合市场需求。

据我们采访了解,目前国内主流的公益组织、基金会、企业CSR部门招新,一般要求本科或以上的学历,大专院校的公益慈善专业如何办出特色,为行业所接纳,是一个待解的难题。

徐本亮建议,大专学历学生的培养更要注重实务性、应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不要追求系统性、全面性,搞杂而全。“不要笼统地说我就是培养社会组织人才。要根据社会组织的紧迫需求,聚焦于培养某一类专门人才。人才一定要细分,比如,可以专门培养财务管理人才、项目管理人才和传播人才。这三类人才都是公益行业迫切需要的。专科生在学历上没有优势,必须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狠下功夫。用人单位需要的是上岗后就能派上用场的员工。”

在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健看来,在当前的行业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未尝没有发展机会。“市场需求才是推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的动力,当前公益慈善行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学历教育更适合从高职和本科阶段寻求突破。名牌大学设置公益慈善专业容易滋生出‘调剂专业’与‘不对口就业’的双重尴尬,相比之下,普通高等院校更容易办出特色。”

李健同时建议,社会各界要推动公益慈善的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公益慈善的蛋糕。“人才培养的出路是就业和创业。为此,政府要逐步建立健全以慈善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信用记录、社会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合理确定慈善行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水平,为公益慈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610

作  者:黎宇琳   罗苑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