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宇琳
1月10日,河北师范大学,阿里科技脱贫大会。当时,超过1000人在主会场里等着马云现身,马云却在会场外围”逛展”。
马云拿起一瓶”MA沙棘”,喝了一口,随后接受了出产地清水河县长的邀请,说要去现场看看。这款饮料是阿里巴巴生态脱贫的”网红产品”。
马云又走进了”淘宝直播第一网红”薇娅的直播间,跟女主播说:”好好替农民卖”。离开前,他对着薇娅的电脑找了一下镜头,然后对着镜头跟网友说了声”谢谢”。
薇娅其时在会场外围直播卖农产品,当天,她的生意好得惊人:开播近2小时,卖出了14万单,销售额531万元。
然后,马云在当地政府要员的簇拥下进入会场。
当天,阿里巴巴高层除CEO张勇之外,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集团秘书长邵晓峰、蚂蚁金服董事长井贤栋等悉数出动,并分别作脱贫汇报。张勇虽未到场,也录了视频前来汇报”电商脱贫”。
马云如同一名中军主帅,他在做压轴演讲时说:“脱贫光靠政府肯定不行,光靠企业更加不行,政府是左手,企业是右手,只有左右手联合起来才有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
这是阿里系自2017年末高调投入100亿元作为脱贫基金以来,最高规格的对外宣讲。我们观察到,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阿里以极高的速度造出了若干脱贫”样板”,并拥有了成型的思想框架、行动理论。
就像是一夜之间,一支大军出现在公益慈善领域。
与政府共舞
按照马云政府企业”左右手论”的逻辑,扶贫其实没有公益慈善组织、第三部门什么事,或者就算有,也处于相当次要的位置。
政府,尤其是县一级的地方政府,是马云最重视的合作伙伴。阿里的脱贫行动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框架下进行,但他们并不仅仅只是跟随政府,做些可以交差的面子工程。按马云的说法,”扶贫是政府的责任,但是致富却是企业家的责任。”
阿里的脱贫事业在2018年里高歌猛进:
151个贫困县:2018年1月以来,”兴农扶贫”频道与全国22省区435个县合作,包含151个贫困县,累计孵化特色商品2532个。
630亿元:2018年,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巴巴平台网络销售额超过630亿元。其中,超过100个贫困县网络销售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
200万商家、4.2亿用户:2018年,共有200万商家、4.2亿用户通过阿里巴巴公益和蚂蚁金服公益双平台进行公益捐赠,累计帮扶贫困人口超过774万人次
3亿个包裹:超过3亿个包裹从贫困县进出,诞生农产品品牌超过1000个
与非营利组织,部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开展工作时往往与政府保持距离不同,阿里主动与政府展开合作,甚至反向整合政府资源。
比如,2018年12月,阿里与共青团中央合办 “2018脱贫攻坚公益直播盛典”。当晚,安徽砀山县委常委、副县长朱明春就当起了网络主播,和淘宝网红主播一起推介当地梨膏。他甚至当场唱起了《我的中国心》。
在他们直播的4个小时里,吸引观众超过1000万,来自50个贫困县的102个农产品亮相,销售农产品超过1000万元。
这是阿里扶贫模式中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他们将之称为”网红+县长(村干部)+明星”的”直播模式”,通过打造当地的”新(星)农人”,帮助贫困县把优质的农产品卖出去。
在这个模式中,县长、村干部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他们利用其公职身份,为当地的农产品,以及淘宝的直播平台带来了可靠的公信力背书。企业与政府联手在一条成熟的工业流水线上打造”网红主播”、”网红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网红卖货流水线”并非只在个别县区开展,而是在全国400多个县区全面铺开。其中,”样板县”就有21个(据阿里巴巴脱贫工作报告(2018)数据),”样板县”西至新疆,南到云南,东临安徽,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
挖掘企业家精神
扶贫领域有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即如何避免养懒汉,扶贫资源撤出之后马上返贫的问题。根据学者李小云的研究,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还容易诱发”挤入”和”搭便车”等情况,导致道德风险和社区秩序紊乱。
目前,尽管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等思路已被广泛接受,但如果还是根据建档立卡,人为划定贫困户,并任务到人,指示”必须脱贫”的思路,就会出现一种扭曲的现象——是你要我脱贫,而不是我想脱贫。以至于出现贫困县”不想摘帽”,坐等帮扶的情况,建起来的”扶贫产业”,也往往因为经营不善难以为继。
阿里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通过”电商脱贫”挖掘被帮扶者的企业家精神。
在阿里的脱贫模式中,最重要,最有优势的就是”电商脱贫”,而”电商脱贫”又针对贫困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平台模式、”一县一品”模式与直播模式。
直播模式前文已有提及;
平台模式通过搭建平台机制,遴选好卖的农产品,输入营销资源,并进行电商培训,教人通过电商做生意;
“一县一品”模式则通过直供直销的模式,给予当地科技、供应链与品牌打造的支持,帮助贫困县卖特产。
简单来说,阿里只是为贫困县提供一个使用电商卖货的机会。但是否真能脱贫致富,还得看受帮扶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这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农民主动过来找阿里要培训资源,要卖货的渠道,阿里假设他是一个有企业家精神的人,只是缺乏一个市场的机会,阿里用公益的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但他们还得用商业的手段自己为自己赚钱。
目前,阿里捧出了许多”网红产品”,比如元阳红米、乡城苹果、平武蜂蜜等等,这些”新名牌”不是阿里的员工自己鼓捣出来的,离不开当地农民、政府的创业精神。
大数据兴农
马云在脱贫大会上说:
“用新的技术重新塑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改变农业,改变农民,改变农村。”
“以前农村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解决了土地上种东西归谁的问题。而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要解决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东西应该卖给谁的问题。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了1000斤,而互联网我们希望能够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
“未来农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计算,靠数据来吃饭,用大数据来预判,来决策。”
马云提出了一个很动人的愿景:依靠科技,准确来说是大数据,农业可以变成一个智能化的产业,而农民也能真正成为”码农”。
为了让更多人相信这一愿景,阿里正在各地打造”样板”。比如,在重庆市奉节县,阿里就落足本钱地打造”奉节脐橙”。目前,奉节脐橙正在示范基地里全面引入数字化的技术,如水肥一体化、农业物联网和植保飞防等技术,种植人员在后台就可以进行操作。据阿里数据,近4年来,奉节脐橙在阿里平台上的销售增长了20多倍。
值得关注的是,少数几个投入重金的”样板”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中国的农村大且复杂,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个极为艰巨的工程,但其”大数据兴农”的前景令人向往,特别是以公益的方式来推行,这创造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反思
公益界本有一套小众而自洽的逻辑,比如,社会需要”多方共治”,其中包括各个社会主体,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分别处于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各自的界限在哪里。
但在近年商业向善的潮流中,我们观察到,有实力的企业,尤其是集团公司根本没有按公益界的剧本走,他们写出了自己的剧本。在他们的剧本中,公益与商业的边界完全被打破了。
他们不事空谈,强调”做到”。也许第三部门的原教旨主义者依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是,商业,尤其是新经济已经成了中国社会创新运动的领导力量。
人民群众要的是解决问题,不会在意这是哪个部门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