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森林:从虚拟世界出发,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2019-03-15 CSR

 

从全球的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两大议题来看,绿色发展是未来的方向。

个体的一次绿色行为,并不能直接影响这个世界。缺乏正向反馈,便难以持久,这是人性。蚂蚁森林是一个尝试,尝试用互联网的、虚拟的方式,记录用户的真实低碳行动,继而鼓励产生更多真实低碳行动。

某位用户表示:蚂蚁森林抓住了人的两个心理,一是不接受这个世界的无序,二是把世界变好归根到每个人的善良。

全文约3000字,读完约需6分钟。蚂蚁金服的一个虚拟公益小队创造了互联网产品蚂蚁森林。这不仅让一向“高冷”的绿色金融走近普通人,甚至做到“让地球上5%的人在手机里种树”。截至2018年5月底,蚂蚁森林用户超过3.5亿,累计减排超过283万吨,累计种植和养护真树5552万棵,守护3.9万亩保护地。蚂蚁森林种下的这些真树,还能通过太空中的近地轨道卫星清晰可见,被网友戏称为“互联网第八大奇迹”。

从全球的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的两大议题来看,绿色发展是未来的方向。蚂蚁金服早在2016年初就对外宣布,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是公司新的重要战略。公司坚信,未来用户生活方式是绿色生活方式。未来个人价值的构成将更加多元。碳账户,被定义为支付宝四大账户(资金、信用、碳、爱)之一。

然而,绿色金融这个概念一贯“高冷”。碳交易市场的主要玩家是减碳体量规模以上企业。绿色融资和绿色投资两个体系,目前主要服务的也是大企业和大项目。而蚂蚁服务的是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以蚂蚁的优势,绿色金融战略落地还可以有更富想象力的方式。

蚂蚁森林界面:通过鼓励用户采取地铁出行、在线购票等低碳行动积攒“绿色能量”

“蚂蚁森林”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蚂蚁的虚拟项目组成立,最初是希望给每个支付宝用户建一个“碳账户”,用户每天的低碳行为,可以折算成碳减排数值,累积到个人碳账户里。比如,在支付宝的余额旁边加个按钮,写三个字“碳账户”,30天内上线。

事实上,在每天接触用户、泡在互联网产品里的年轻人来说,“碳账户”这个概念很难理解,应该把这些减排数值产品化和价值化,这样可以降低碳账户的理解和教育成本。

后来被命名为“蚂蚁森林”项目就这样诞生了:在无数次脑爆会中的一次,支付宝的产品经理祖望提出了“种树”的想法——用户碳账户里的减排数值,可以在手机里种一棵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蚂蚁森林就在地球上种一棵真树。

2016年8月,蚂蚁金服在旗下支付宝平台正式上线个人碳账户“蚂蚁森林”。用户步行替代开车、在线缴纳水电煤、网络购票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将被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蚂蚁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

蚂蚁森林的创新价值
一、真实的力量

个体的一次绿色行为,并不能直接影响这个世界。缺乏正向反馈,便难以持久,这是人性。蚂蚁森林是一个尝试,尝试用互联网的、虚拟的方式,记录用户的真实低碳行动,继而鼓励产生更多真实低碳行动,希望这样的形式能给公益界和互联网界带来一点新意。

蚂蚁森林看上去有点像游戏:有目标(养成一棵虚拟的树)、有互动(相互浇水、采集能量),通过每天的成就感,来不断强化参与者的环保意识。但蚂蚁森林的内核不是为了让大家玩游戏:蚂蚁森林中的树对应的碳能量是精确计算的,人的行为产生的量是真实计算的。

蚂蚁金服与中国北京环境交易所 (CBEEX)合作,研发出一套算法,目前涵盖以下几种活动:网购火车票、网络购票、生活缴费、预约挂号、ETC 缴费、步行、线下支付和电子发票。并不是消费越多,产生的绿色能量就越大。比如,线下支付一次,计算小票纸张节情况,相当于减排5g。无论线下支付这一笔金额是多少钱,减排折合都是5g。蚂蚁森林不是鼓励消费,而是鼓励绿色生活方式。此外,蚂蚁森林的所有能量,只和真实行为挂钩。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人开始学着进入虚拟的电脑游戏时代,在虚拟的世界里满足各种各样的梦想,获得现实无法得到的快乐。但当人们进入一个真实和虚拟越来越难区分的世界时,却罕有一件事情,可以让人从虚拟的世界出发,改变现实,获得更为真实的成就感。一棵树,一棵低矮的梭梭树,哪怕只给地球带来一点点改变,也是真实的改变,真实的成就感。

二、一个“没有团队”的团队

蚂蚁森林是一个虚拟团队,没有KPI考核压力,但也不算绩效。所以起初,很多人不愿意参与进来。但在产品经理的游说下,蚂蚁内部的同事会来兼职帮忙,公益、设计、公关品牌、战略等不同部门不同背景的人,“凑”成了一直“超级mix”团队。

找树,是蚂蚁森林面临的又一项挑战。后来在公益平台同事的帮助下,蚂蚁森林找到了第一个合作伙伴阿拉善SEE基金会,并种植和维护了第一批梭梭树。克服最初的困难后,2016年7月,蚂蚁森林的产品模式基本成型,团队向管理层做首次汇报并得到大力支持。蚂蚁内部成立了代号为“基20”的项目组,跟“G20”谐音,呼应同年召开的杭州G20峰会的绿色金融议题。

三、用户价值第一

用户的热情远远超出了蚂蚁森林团队的想象:出生3个月,用户突破6000万人,5个月,累计用户超过2个亿,日活用户达到数千万。即便是微信,达到同样的注册用户数,也花了18个月。每天早上7点,数以千万计的用户一醒来就进入森林收取能量。某位用户表示:蚂蚁森林抓住了人的两个心理,一是不接受这个世界的无序,二是把世界变好归根到每个人的善良。

四、满足公众多元化的需求
蚂蚁森林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科技能力的提升。随着互联网开始全面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人们开始思考,互联网和人们的利他行为,只有捐赠一种模式吗?互联网生活中的大量碎片化时间散落在点餐、出行、缴费、社交等场景中,如何被充分利用起来?当“90后”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主力军,互联网如何满足日渐多元化的公益参与需求?

2016年起,一些新兴的“互联网+”尝试,越来越回归初心:人人,行善。2016年12月,支付宝上线“一键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用户可以通过支付宝表达器官捐献登记意愿,3个月内登记人数逾10万,超过以往7年全国登记人数总和。“团圆”(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系统)也是将互联网的优势融入公益的经典案例:通过多家互联网应用传递公安部失踪儿童相关信息,发掘每个用户贡献出行动或珍贵的信息。

同样, “蚂蚁森林”调动的也不是公众募款,而是行动力。这个虚拟与真实深度结合的主意,前所未有地调动了社会公众的行动力,数亿人坚持着原来每个个体都难以坚持的低碳行为。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益进入2.0时代,更有目前难以估量的价值。

超过3.5亿蚂蚁森林用户,累计种植和养护真树5552万棵,守护3.9万亩保护地。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中国的年轻人开始用真实行动保护地球,累计减排超过283万吨。

五、开放,开放,开放

随着蚂蚁森林长大,它实际上成为3.5亿人的公共品,开放成了必然之路。2017年9月5日,阿里巴巴的公益周上,蚂蚁森林宣布启动开放计划,将科技平台和产品能力开放给全社会,培育公益创新土壤。

随着种下树的人越来越多,用户开始跟蚂蚁森林的产品经理提要求,说要看到自己的那棵树。11月6日,蚂蚁森林联合科技伙伴佳格天地和极飞科技推出了卫星看树和实时看树功能,创新的实践先在有条件的地区上线,未来还有更多地块将开放这些功能。

在蚂蚁森林的页面里,人们看见:距离地球77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的WorldView-2卫星,和距离地球631公里的太阳同步回归轨道上的高分二号卫星,都拍摄到了内蒙古荒漠化地区的图像。在这些从太空拍摄到的画面里,有裸露的荒漠化大地、山脉和风沙。画面中还有一排排清晰可见的斜线,那就是在蚂蚁森林刚种下去的梭梭苗。

这些跨界玩法,不仅是为了实现蚂蚁森林看树,更旨在将蚂蚁森林作为一个创新试验场,为中国乃至世界绿色领域,提供一些可复制的模式和方向。蚂蚁森林作为一个跨界创新的平台,不仅邀请志在公益的伙伴一起加入,也能够通过这个3.5亿用户的平台,让更多创新想法碰撞、结合。

通过这些尝试,佳格目前正在探索用遥感卫星技术收集荒漠化地区的气象、土壤、海拔等信息,未来将把这类技术用于更多荒漠化治理地区,为其提供更加有效和更适宜当地环境的生态修复方案。后来,蚂蚁森林还引入了兴全基金等品牌合作伙伴,开辟了新的树种胡杨树等。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1861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