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互联网公益进化史:“指尖公益”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

2019-11-03 商业向善

使受困者与志愿者跨越时空地连接在一起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种称为“互联网公益”的社会创新。而被互联网公益改变的,也不仅仅是脱困的弱势群体,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公益行动开始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情和亲情,正一点点地重塑社会。
身处这样的变局之中,我们不禁要问:互联网公益究竟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与生活?
为此,我们策划了“中国互联网公益进化史”专题文章,共有五篇,分别从不同纬度梳理中国互联网公益的发展脉络。本文是系列专题文章的第一篇,通过对互联网公益发展历史节点的梳理,描绘中国互联网公益演进的基本轨迹。

策划/史川楠
撰文/黎宇琳
出品/腾讯公益 腾讯新闻

2015年9月7日,首个互联网筹款日“ 99公益日”的第一天,“新榜”团队在互联网上发起一个称为“最后一条给抗战老兵”的公益行动,号召自媒体捐出自己的传播渠道,帮助流落他乡的抗战老兵,700多个自媒体公众号群起响应。19个小时后,传来一个让人激动的消息:

南京姑娘经育文看到了“南京头条”公众号《最后一条| 今天,你可以和马化腾一起帮抗战老兵回家》的推后,发现其中一位老兵很有可能就是她失散多年的三爷爷。

在大约1小时之后,老兵经明清和亲属双方确认身份信息。是的,这位(当时已)99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就是经育文的三爷爷,他还活着。

 

图,抗战老兵经明清

 

经明清说,他做梦都想回家。9月29日。经明清出生在江苏句容华阳镇一个小村子,老人21岁离开老家,后参加远征军到缅甸,两次死里逃生。在公益组织的协助下,老人启程返回祖国;9月30日,在国庆节前的最后一天,三爷爷回到江苏老家,迎接他的是百岁寿辰。

这样动人的一幕不只发生在江苏句容,也发在互联网公益所惠泽的各个角落。协助老兵经明清回家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截至2019年8月,已为超过12万人次的老兵送去援助。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公益组织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社会各界也得到了更多表达爱的机会。在首届“ 99公益日”里,成百上千的媒体机构,公益组织,爱心企业,明星名人联手发力,共同创造了高达205万人次的网络捐赠,创下了三天(公众)捐款1.279亿元的网络奇迹。而在2019年“ 99公益日”,捐款人次更是增长超过23倍,达到4800万人次,网络捐赠达到17.83亿元,比五年前提高近了8倍。

截至2019年,民政部依法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已有20家。在这些平台的有力支持与推动下,中国互联网公益有效连接与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公益力量。据民政部统计,2018年20家平台共为全国1400余家公募慈善组织发布募捐信息2.1万条,网民点击,关注和参与超过84.6亿人次,募集善款超过31.7亿,同比增长26.8%。

使受困者与志愿者跨越时空地连接在一起的,不是宗教,不是政治,甚至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一种称为“互联网公益”的社会创新。而被互联网公益改变的,不仅仅是脱困的弱势群体,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公益行动开始跨越血缘和地缘,超越人情和亲情,正一点点地重塑社会。

今天,从PC端到移动端,从社交互动到网络购物,互联网公益变成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互联网公益是一种互助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互联网公益1.0时期:神奇的传播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从报纸、广播或者电视及线下活动等渠道获取公益信息。信息传播的覆盖面较小、时效性较弱,大部分公众对公益了解不多。在我国用互联网做善事,最早可回溯到1995 年,那是互联网商用的第一年。

1995 年4 月,清华女生朱令生命垂危却苦于无法确诊。为了救治朱令,北大学生从4月10日开始,向国际互联网发布求救信息,将朱令的病况通过电子邮件发往互联网上的9个医学方面的论坛。发信3日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100多封,超过半数的回信认为朱令是铊中毒。在随后的治疗过程中,互联网继续发挥强大的信息传播作用,朱令也成为中国第一位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会诊并得到救助的病人。这一事件生动地反映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效率之高,它既可商用,也可以救人。
用电子邮件传播公益信息,这属于我国互联网公益的启蒙时期,而门户网站的出现,则真正为公益开辟了新的互联网传播渠道。
2002年5月,地方门户网站千龙网专门开通了整合公益信息的公益频道,这是中国网络媒体第一个综合性公益频道;2005年5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启动“互联网公益日”,号召互联网企业帮助不发达地区、弱势群体接入及使用互联网,“建设人人受益的信息社会”;2006年,搜狐公益频道以专题形式建立,成为首个商业网站的专门公益频道。
门户网站搭建公益宣传平台发布公益资讯,这是互联网公益的最初形态,并沿袭至今,发挥了互联网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这个时期的互联网公益提高了公益信息的传播效率,但仍然有所局限:信息传播以单向广播为主,受众只能被动接收,无法及时交流反馈。网络论坛(BBS)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一局限。
成立于1999年3月的天涯社区是最具代表性的BBS,早在成立之初就涉足慈善领域,开设了天涯互助版块,随后,天涯社区有先后于2001年、2005年和2009年,分别开设了环保先锋、志愿者和公益同行等版块。BBS与公益的结合,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网友的积极性。
2004年7月15日,广东省开平市网民张妙娥在天涯社区实名发布了一篇名为《全天下的朋友恳请进来》的帖子,其中详细介绍了她的个人病情及相关信息,希望广大网友伸出援手,资助她做心脏手术。帖子发出后,版主特意标红了标题,以吸引众多网友注意。网友们先是核实帖子中的信息,实地考察张妙娥的情况,然后对其进行了捐助。部分热心网友还不间断地在网上公布对张妙娥的救助进展,并及时公布张妙娥善款募捐与使用情况,成就了“网络论坛+公益”的一段佳话,开启了人与人之间慈善信息互动的先河。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飞速发展的十年,也是互联网公益重要的孕育期,许多互联网企业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公益部门。2007年6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国家民政部完成注册,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

2.0时期:“传播+捐赠”的化学反应

 

2008年是互联网公益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在那一年,重大灾害激发了全民性的社会救助,也让互联网公益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2008 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灾情激发了出前所未有的志愿热情,而在互联网的催化作用下,这种澎湃的热情最终转化为一次举国上下、全民公益的伟大行动。在汶川救灾期间,志愿者们通过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QQ 群等互联网渠道,实现了从快速报道灾情、紧急组织救援到发起赈灾捐款、网络寻人、哀悼祈福等多元的网络救援互助活动,众网络平台呈现出强大的聚力效应。同时,网络募捐也开始井喷,各类公益基金会迅速通过网络平台开通网上募捐通道,开辟了一个全国人民向灾区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

 

社交平台构建了全民公益的新生态,使得公益信息传播方式从“一对多”的广播,扩展到了“一对一”甚至是“多对多”的互动。先是QQ与公益的结合,接着是微博与公益携手,随后是微信与公益的融合。
互联网公益带来了一个跨时代的进步,那就是借助网络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普及,让互联网公益不仅仅停留在信息传播的环节,而深入到了公益捐赠的深水区。
2005年,罹患绝症的单亲妈妈的周丽红强忍病痛,在病床上开了一家淘宝服装店,名为“魔豆宝宝小屋”。一年后,周丽红离开了,但以她的店铺命名的公益项目,却因此开始。2006年起,中国红十字会联合淘宝网启动“魔豆爱心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困难母亲,助其就业。红十字会在淘宝网上开设“魔豆宝宝爱心账户”,并特别设置了自动捐款功能——凡将商品设为“爱心宝贝”的淘宝卖家,每达成一笔交易就自动捐出1分钱,这一善举赢得了很多店家与网民的支持。2009年,淘宝将“爱心宝贝”升级为“公益宝贝”,并向所有商家和公益机构开放。这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互联网公益模式——公益电商。
21世纪的头个十年,互联网公益在各个领域狂飙突进,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芜杂纷乱的信息和花样百出的煽情。个人的情绪冲动在网络传递中被放大了,在促成善举的同时,也滋生了投机的土壤。在很多人看来,公益天生佩戴着道德的袖标,公益组织把事情做好是本分,而瑕疵和错误往往会被放大检视。某个偶然爆发的负面风暴,有可能会拖累整个行业的社会观感。

2011年6月20日,网名“郭美美baby”的郭美玲发表了一条“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的炫富微博,并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官方调查表明,郭美玲与红十字会并无直接关联,然而网友们的质疑却一再发酵,大量的负面信息充斥网络,久久不能平息。“郭美美事件”不仅仅影响了红十字会,整个社会捐款数以及慈善组织捐赠数额因之锐减。国家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7月全国社会捐款数为5 亿元,和6月相比降幅超过50% 。2011年全年捐款比2010年跌去了18%。人们开始普遍意识到:互联网不只对公益有正面价值,如若使用不当,也可能对公益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互联网公益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近乎无限的可能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2014年8月,呼吁公众关注 ALS(渐冻症)的“冰桶挑战”活动沿着互联网的轨道,自美国漂洋过海传至中国。在名人、明星的助推下,这项活动在网络吸引了超过44.4亿人次点击,募集善款800多万元人民币。

图/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接受冰桶挑战,图片来源于中新网

 

“冰桶挑战”给人最大的惊喜,在于将传统的“泪点慈善”,变成了淋浴冰水、传播罕见病知识的有趣游戏。在此过程中,国内的各种社会组织还充分发挥创造力,迅速打造出各种中国模式变种,成了一场中国网络化开展行为公益的盛大尝试。

技术变革的时机悄然成熟。

2015年9月7日,腾讯公益基金会上线“99公益日”,7日零时,99公益日开始仅20分钟,腾讯公益就已配捐出善款2000万元。由腾讯联合公益性社会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创意传播机构等各方力量发起的“99 公益日”活动,成了互联网公益的集大成者。

 

3.0的猜想:“传播+捐赠+泛行动”会带来什么?

 

Web2.0的发展成熟形成了一个源源不断产生海量数据的网络空间,这一方面为不同领域数据的结合分析与价值创新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使用者直接处理海量数据带来了挑战。互联网公益也是如此:一方面,公益数据可与其他业务数据结合创造新的公益实践,而另一方面,海量的公益数据使得用户要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越来越难。这就推动着互联网公益向3.0 阶段演进——对公益数据的智能处理从人转移到机器。

从现有的轨迹推演,互联网公益3.0有可能进一步形成“泛公益”的大生态。用户的公益数据与其他业务数据的打通与结合,使得越来越多的公益项目可以融入用户的日常业务行为场景之中。比如现在已经流行的“捐步”,虽然技术上仍是2.0,但模式上已经具备了 3.0 的特征。

也就是说,互联网公益3.0 将把“机器智能”带进公益领域,从而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整合公益信息,设计并提供个性化的公益活动。这是互联网公益发展的未来方向,但对于技术的依赖度较高,有待 Web3.0相关技术的发展成熟。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2081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