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筹轻松筹 “互殴”背后:平台型社企面临着“使命漂移”的挑战

2020-04-20 热点

水滴筹轻松筹打起来了,背后祸首是因为这个?……

▲ 视频截图

近日,水滴筹与轻松筹再次演绎了什么叫“同行如敌国”。

4月13日,水滴筹、轻松筹两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河北某医院大打出手,有水滴筹员工脚踹轻松筹员工,后者躺在地上,流出来的视频中一女子大喊“水滴筹打人了”。

双方事后打起了嘴仗。

轻松筹方面表示,水滴筹恶意打人,并称“水滴筹多次对轻松筹员工恐吓、挑衅、主动激起冲突。我方员工已多次忍让,不料直接遭受暴力之苦。并称,“轻松筹将不遗余力保护员工人身安全”。

而水滴筹公告则称:“近期轻松筹内部以水滴筹为假想敌,公开张贴‘干死水滴筹’的攻击性标语,并明确针对水滴筹展开一系列不规范的挑衅、骚扰和破坏小动作,致使线下连续发生数起双方纠纷和冲突事件。水滴筹多次呼吁良性竞争,但沟通无果。”

水滴筹轻松筹打起来了,背后祸首是因为这个?……

▲ 轻松筹内部张贴标语

目前,水滴筹、轻松筹两家公司的业务竞争已经演化为激烈冲突,双方的矛盾非常尖锐,近乎不可调和,此次斗殴也并非孤例,已有多起擦枪走火、斗殴伤人的事件发生。水滴筹、轻松筹水火不容,乃至大打出手的恶性竞争现状,大大削弱两家“社会企业”的公益属性。

何以至此?

事实上,水滴筹、轻松筹两家企业的业务与模式非常相似,均在帮助大病家庭筹款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客观上创造了一个高效的销售场景(比如推销保险),于商业上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但是,其“按单提成”激励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大病筹款平台得以实现快速的规模化,但另一方面,这也让造假、抢单的乱象层出不穷。

也许两家企业都心知肚明,放缓增长速度,改善内部管理才是正道,但他们却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囚徒困境”。因平台型企业的赢家通吃的特性,两家大病筹款平台均有独霸市场的可能,尽管良性竞争可能对双方、对社会都更有利,但两家企业还是从相互猜疑走向了相互伤害。

其实,这也不只是大病众筹的问题,也是中国新经济尤其是平台经济共有的挑战(如共享单车与网约车行业的火拼)。大量事实和证据表明,平台经济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可能制造新的社会问题。

中国经济正经历一个“行业平台化,平台头部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集中在头部的互联网平台,这些机构越来越举足轻重,公共性越来越强、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站在观察者的立场,我们当然希望平台公司能成为对社会更有正向影响力的企业。

客观来说,水滴筹轻松筹一度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

水滴筹自2016年6月上线,至2019年10月底已累计帮助近100万人筹得超过235亿元的医疗费。轻松筹也不遑多让,截至2019年7月,总筹款金额突破360亿元人民币。2018年,水滴公司获得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的“年度社会企业”大奖;轻松筹则连续多年获得《公益时报》的“年度公益企业”大奖。

必须看到的是,水滴筹轻松筹都属于试图整合商业追求与社会价值的新形态社会组织,很多人在质疑其“做公益不纯粹”时,并没有意识到正是他们的“混合理想”下的新动力机制让多得多的人得到了救助。

但这一模式目前显然也出了大问题。层出不穷的负面新闻表明,大病众筹平台,尤其是水滴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控,企业内部对社会价值的追求越来越让位于争夺市场的嗜血本能,其企业的社会使命实际上发生了“漂移”。

水滴筹、轻松筹均须尽快拿出措施,在组织内部建立一个类似“护栏”的制度,防止企业社会使命的漂移,以确保企业不至于在高速发展中坠落山崖。

哈佛商学院的Julie Battilana就曾撰文指出,试图整合商业追求与社会价值的“混合型组织”面临着持续专注于其使命的挑战。她认为,在早期阶段,企业家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可以在组织内有机地传达这一初心。但随着组织的发展,企业家对新员工的影响变得不那么直接和强大。当直接影响减弱时,文化成为信仰和价值观传播和维持的关键手段。

作为一家由风险资本驱动的平台型公司,水滴筹、轻松筹必须占领足够的市场份额来维持资本市场的信心,但大病筹款是一个社会属性极强的行业,企业家必须做出深思熟虑的文化决策。首先,他们必须明确并传播组织价值观,在商业追求与社会使命之间取得平衡;而更重要的是,得发展出一支能兼顾“双重使命”的员工队伍。

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的调整是当务之急,“按单提成”这样简单粗暴地追求数量的做法不应再持续下去了,“质量”与“社会影响”应被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否则,一个创新模式恐将难以为继。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2201

作  者:黎宇琳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