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界因何内卷?项飙讲清楚了

2020-11-30 热点

今年最火的词无疑是“内卷”,而把内卷解读得最精彩的无疑是项飙。项飙对原始意义上的内卷和流行话语中的内卷做出了区分,并把人们热议的内卷定义为“大量的消耗,但并不能够给人带来福祉上真正的利益和进步”,同时项飙认为,这样的描述“可能也适用到公益事业里面”
 
近日,项飙接受学者唐昊的访谈,两人联手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0年会”上奉献了近年来公益界最高水准的思想对话,没有之一。
 
这段对话看上去像棉絮一样轻飘飘,但绵里藏针,穿透力十足,一些犀利观点直指公益界的核心问题,细思恐极。
 
在谈及公益界内卷成因时,项飙说:
 
“过于巨头化、过于正规化之后,很多东西好像变成一种象征性操作,大家也就对影响力、形象、流量这些东西非常关注。这些关注一开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兴奋、有趣,但是特别对做实际工作的年轻人来讲,一段时间后他就会觉得内卷,成天搞象征的东西,究竟怎么样落地,他搞不清楚。”
意思就是说,很多公益机构做的事情其实是花样文章,看起来很厉害,但其实没什么用,也落不了地,具体做事的人是懵的,是失落的,是没有成就感的。
 
在我看来,项飙这一描述极为精准,强烈建议在一线工作的业界朋友对号入座。当然,这其实也不是什么新闻,公益人也没少吐槽这一见怪不怪的神奇现象,但吐槽归吐槽,从业者大多还是会觉得,也许是自己见识不够,未能理解上峰意图。但现在是时候反思了:究竟哪些真是自己见识不够,哪些其实就是个花架子、假把式?
 
项飙建议发现问题的年轻从业者“用脚投票”、“ 勇敢离开”。
 
但我们还是要追问,公益机构为什么会热衷于搞些让人不明觉厉的“象征性操作”,为什么有这样强的“在形式上要创新的欲望”?
 
企业硬撑个大场面,大多是为了吸引投资,政府搞形象工程,可能是为了制造政绩,这背后的利益链条都很清楚,但公益机构大多是非营利组织,筹到的钱,自己也不能乱花,甚至筹得的钱越多,花钱的压力越大,为什么要给自己找罪受呢?
 
项飙说:“很多人要搞影响力。”
 
项飙的洞察力实在是很惊人。从项飙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其实对国内公益界并不了解,本人又远在英国牛津,但仅仅依靠逻辑推演,他就精确找到了公益界被层层包裹的核心问题。项飙敏锐地发现,公益界的运作规则其实和金融界是相似的,许多公益机构,尤其是大基金会,往往是先有了钱,再去想干什么事情。
 
如果说,金融界的目标是让钱生钱,公益界的任务之一就是让钱转化成影响力,至于具体把钱花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影响力。
 
但这衍生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假如的确产生了影响力,谁是最大的得益者,谁能分享影响力所带来的红利?
 
项飙进一步揭示,在远离权力的地方建立起来的公益界,其实也不是平等的:
 
“有人认为寻租只是一个行政问题,市场就可以解决,其实不是这样的,市场里面也是人,人有一定资源以后,他就想办法怎么样把自己拿到的资源稳固化,要画圈,说你是在我之下,你没有跟我平等交易的权利,他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这种等级化、行政化的欲望是一样强的,不管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
“如果资源太往上面的层级走,它就会产生巨头化,就会带来行政化,就会把事情做得形式化,就会搞出很多很热闹的事情,但是在下面干事情的人越看越心凉。”
怎么办?
 
项飙开出的药方是“反对形式化,反对符号化”,让公益慈善日常化,变成社会中的有机部分。他呼吁业界更多地回到“附近”,重新构造身边的小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不要从大的原则出发,说我们都是要做一个崇高的人什么的,不要从崇高出发,从细微出发……从每天怎样做一顿好吃的,和邻居一起做一顿好吃的,就从这些事情出发。”
 
项飙的意思,是要逆势而行,别人鼓吹大的你去做小的,别人分分钟几百万上下,你去跟邻居吃顿好的,这现不现实?我觉得,得看人。其实,做大还是做小也不是一定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接上地气,能从“附近”发现源源不断的能量,让自己得到成长,让自己过得好些,就别去让人割韭菜了,这年头,教主太多,须慎防被洗脑。
  

戳链接可读项飙与唐昊对话全文:

唐昊对话项飙:公益慈善事业需要培育满天星斗的小自留地

我们打算在12月的筹款人大会上跟大家详细聊一聊公益界内卷的那些事儿你有没更多关于内卷的案例或者见解?欢迎分享更多一线情况,我们到时可以更深入地聊一聊。
也欢迎扫码添加编辑微信“爆料”
添加时烦请备注:内卷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2394

作  者:黎宇琳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