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入场之后,技术公益的壁垒被打破了

2021-12-28 热点

腾讯近年开始跳出“公益”做公益,这一新尝试是由技术团队主导的。

 

他们正在鼓励有公益心的“编程小白”开发公益应用(如老人关怀提醒小程序等),参与者中有一小部分公益从业者,更多的是此前与编程、与非营利行业都没什么交集的学生党、打工人。

 

去年岁末(2020年12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企鹅伴成长、腾讯优图实验室、腾讯云AI、腾讯云云开发联合发起了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腾讯希望借助这个比赛,开放AI技术,呼吁社会大众通过技术和创意,将AI实际落地到公益场景,解决社会问题。

 

今年12月,腾讯更进一步降低了参赛者的技术门槛,并特意推出了一个名为“微搭”的技术平台,在“微搭”的支持下,没有编程经验的参赛者也能采用简单直观的“低代码”进行开发。如果说,首届light挑战赛面向多少有一定技术背景的开发者,第二届直接向“0基础”的跨界人士发出邀请。

 

这场公益创新挑战赛正在创造一些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在过往,应用程序主要是由技术人员开发的,公益行动是由专业公益人,或者资深志愿者发起的;但现在变了,不同社会部门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了,专业的门槛在降低,技术的鸿沟正在被抹平,按这个发展趋势,身份不重要了,技术也不是关键问题,发起一个公益项目更重要的是创意、决心、执行力。

“编程小白”跨界开发公益小程序

符嘉辉、丁波、石振宇是首届Light挑战赛的参赛选手,其组成的“浮生偷得半日闲”队伍走到了决赛并取得了不错的名次。

在最初参赛时,他们三人都属于“编程小白”,队长符嘉辉是研途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另两名队员分别是工业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和网络工程专业大二学生。

他们此前都没学过编程。

但最后,三人开发出一款面向老人群体的小程序,里面涵盖了文字识别、谣言鉴别、垃圾分类等功能。以文字识别为例,此小程序能对图片中的文字进行识别,同时还能以语音朗读的方式告知老年用户。

真是敢想、敢做。

当被问及“编程是否有难度”时,符嘉辉等人表示,腾讯云在此次比赛中开放的AI技术,给了他们很大的帮助。

“它提供了母版,比如你想用这个产品,你点一下在线生成调用接口,他们直接跳转到一个网页,在里面输入他们要的凭证,自动生成一个母版代码,直接复制粘贴到云函数,把相应的数据写好接口之类的,然后 return 直接调用就接收到了,很方便。”

事实上,不止是“浮生偷得半日闲”,Light挑战赛的参赛选手中不乏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党、非编程方向的职场人士,Light挑战赛打开了一扇新的门:只要你有想法,你也知道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本身并不是多大的鸿沟。

公益机构借机实现技术飞跃
对于关注新技术的公益机构来说,这也是一个机遇。

郑锐强是一名白海豚研究人员,目前在为公益机构“智渔”工作,这是一家关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非营利机构。早在2018年,郑锐强就心心念念想推进一个研究计划——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替代人眼,加速海豚的照片比对。“智渔”也希望支持郑锐强的研究,但因缺乏资金与技术支持,这一计划举步维艰。

当他们听闻Light挑战赛的消息时,马上就有了想法。

事实上,“智渔”的团队有相当的技术基础,他们曾推出了一款名为做“wa白海豚”的小程序,一点进去,刷出来的就是一个富有冲击力的白海豚短片,短片由郑锐强多年拍摄的海豚视频剪辑而成。此外,小程序里有白海豚生活习性的科普介绍,还有一个小测验帮助用户巩固白海豚知识。

据说,这款小程序很受小朋友的欢迎,不少小朋友看完都嚷着要出海去看白海豚。

“智渔”团队就想着,能否以这个小程序为蓝本,引入AI技术,在多做些功能(比如AI识别海豚照片),让更多人有兴趣参与到白海豚的保护之中,慢慢扩大机构的影响力。

他们的想法还真跑通了。“智渔队”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light挑战赛野生动植物保护赛道的一等奖。

他们使用腾讯云AI计算平台识别中华白海豚照片,并通过算法优化,将图像识别、机器学习和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濒危物种的个体识别。

主办方在推介这一项目时这样写道:“通过开发配套微信小程序以及网页端口,推动公民参加濒危物种的保育,在实现个体识别生态影像数据标准化的同时,提升生物多样性数据的透明度。”

拿到资金和技术资源,这只是一个开始。郑锐强心里还有一个“公民科学家”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套成熟公平的数据共享机制,让后来的白海豚研究者能更好地站在前人的基础上。

“我们已经把白海豚的数据库放在了腾讯云上,一旦条件允许,我们就会开放接口,让所有的公民科学家都可以通过小程序轻松地上传他们收集的照片和数据。”

郑锐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正向公益人展现出许多新的可能性。

有人说,也许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组织等少数公益机构才比较适用这些新技术。

其实未必。关键是人的创意与技术的结合。

新一代的公益人是大有机会的,问题只在于,他们能不能识别出这样的机会。

视野、执行力、学习意愿必不可少。

 

一个新型的公益孵化器?
值得关注的是这样一种现象:技术人在介入公益的过程中,呈现出与社科背景出身的公益人截然不同的问题意识,在践行“科技向善”的行动中,他们并不太关心如何定义“善”,却特别关心“向善”这一动作如何实现,也就是说,他们倾向于去行“无可争议的善”,以一种一般人做不到的方式,引入新技术,解决具体问题。

首届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设三个赛道:「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适老化”无障碍设计」、「野生动植物保护」。

第二届腾讯Light•挑战赛,三大赛道调整为“儿童安全保护”、“素养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

首届Light挑战赛吸引了共663支队伍近3000名选手参与报名,103个队伍进入首轮初赛,最终有24个队伍入围决赛。

我们对这24个队伍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画像:

 ✪ 24个队伍中,聚焦“适老化”无障碍设计、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分别有10个、8个、6个,具体如下图示:

我们可以看到,腾讯的解困思路分别是:

  • 老龄化——数字赋权
  • 生物多样性保护——趣味科普
  • 未成年人保护——AI陪伴

这可以认为既是近3000名选手的所思所想,也是腾讯技术团队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判定及回应。

应该指出的是,腾讯Light•公益创新挑战赛以非专业人士为开发主体,所开发出来公益应用程序不一定有很强的实战能力,也许存在这样或那样的bug,也许在公益实践中也会发现种种问题——创新性的支持计划必然是不完善的,值得关注的是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腾讯有可能成为一个大型技术公益项目孵化器,在这一孵化器中,腾讯作为平台,设置议程、划定赛道,并提供资金、技术及组织服务;跨界人士(无论是学生党、公益人还是各行从业者)提供创意与执行力,公益机构可以亲自下场,也可以作为顾问、参谋、渠道对接者的角色存在。

政策,是这一公益孵化器最重要的指挥棒。

腾讯技术团队无意从哲学上定义“何为好公益项目”,但他们愿意谈论现阶段能做些什么,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

一句话:政治要正确,逻辑要简单,行动要务实。

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公益的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2523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