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的挑战

2023-07-24 共益论沙龙

摘要

7月25日晚8点


对当代人来说,心理健康问题无疑是一个隐形杀手,也被称为一种“看不见的病”。在悲剧发生之前,有谁会想到流行天后李玟居然会因为抑郁症自杀呢?她是那么爱笑,表演风格是那么充满活力,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被那么多人爱着,她怎么会抑郁,怎么会有心理健康的问题呢?

我们可能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心理疾病的影响,甚至对此有所误解,比如说,人们就常常混淆了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媒体人陈轶男就在她自传式的报道《多活下来的这9年》里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患病却不被家人理解的经历,她写道:“我爸会不断地给我灌输,不要心胸狭隘,不要钻牛角尖,凡事想开一点。那些话在我听来,就好像在对一个全身瘫痪的人说,你多活动活动,不要这么懒。”

事实上,包括抑郁症、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是一种病,而不是一种“不开心”的正常情绪。最近几年,许多新闻媒体都在努力地做这方面科普,但当某个因心理疾病而轻生的新闻出现之后,最普遍的评论依然是:TA怎么这么想不开?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


研究显示,抑郁并不仅仅是个人心理问题,而是一种影响广泛的社会问题,中国学者黄悦勤就在《柳叶刀-精神病学》上发表论文称,抑郁障碍在中国的分布特征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失业者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社会功能障碍。

抑郁症的背后有性别问题、就业问题、离异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增加了抑郁症的发生几率,而多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又反过来形成了更多社会问题。

因抑郁而轻生的新闻总会引来普遍的关注,但轻生的患者毕竟是冰山的一角,还有水面下沉默的大多数呢?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有超过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为什么睡不着呢?根据媒体人朱清华的调查,其中许多人有着或轻或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她以此写成了一篇报道《三亿人困于失眠》。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轻生者也一般会有一个漫长的、与疾病反复缠斗的过程。他们有机会战胜病魔,重归正常生活;也有可能坠入深渊,甚至走上绝路。我们不应该在一切已经无可挽回的时候,才来关心心理健康问题。

个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的挑战。

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究竟难在哪里?一些早期的心理干预能帮得上忙吗?目前的公益资源供给是否跟得上?有人在研究、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吗?

这是本期共益论沙龙想要探讨的问题。

顺便说一下,我们的【解困·微光计划】也特别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目前由26位学员形成的10个报道小组,有4个半小组关注的议题都是心理健康(其中半个是在心理健康和残障就业中摇摆),比如说,有学员关心低价或免费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有学员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or精神障碍照顾者的心理健康困境感兴趣;有学员关心青少年抑郁症,还有学员关注行业不规范的问题。
本期共益论沙龙请到了两位非常了解心理健康话题的分享嘉宾,她们同时也是【解困·微光计划】的媒体导师和公益导师: 

朱清华,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资深记者。曾在电视台做过7年深度栏目编导,2020年入选英国志奋领学者,后赴英国学习非虚构写作。现任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资深记者,关注心理健康、法治报道等领域。


徐群霞
,北京市浩瑞恩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硕士。专注0~6岁儿童早期发展、儿童青少年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循证心理干预与服务模式创新。

如果时间实在不凑巧,感兴趣的伙伴也可以留意我们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的播客,我们届时将上传当天沙龙音频的剪辑版。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2867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