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前沿:公益也该进入“后工业时代”了

2023-05-19 商业向善

摘要

记互联网公益大会上那些脑洞大开的技术公益项目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做公益的技术和思路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变化,尤其是在一些政府大力提倡的领域,用“鸟枪换炮”来形容一点不夸张。
先来看看一个叫“数字长城”的项目。
大家印象中的长城是这样的:
但实际的长城大多是这样的:
数据显示,明长城仅8%完好,上图长城的样子是常态,如果没有社会干预的话,仅存的8%,也将继续残破下去,直至变成一堆断壁残垣。那么问题来了,难道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在故纸堆里想象这一中华文化的符号?
文化保育工作者希望把长城保存下来,最常规的办法就是去修缮它。但是,这一在荒山野岭搬砖的工作往往不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不关注通常就意味着没有资源;没有资源,参与长城保护的人员数量就无法匹配这个庞大的建筑,这显然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介入。
公众不关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
用数字技术来解决。
腾讯基金会联合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共同出品了“云游万里长城”小程序。这其实是一款3D手游,据说开发团队采用高精度扫描建模技术,可以让人在游戏里修缮、游览依照真实场景制作的长城:

也有人问,这个程序只能让人在虚拟世界里修长城,对现实世界的长城又有什么帮助呢?
有帮助。今时今日,只要线上有关注,线下就能有资源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保护长城,加我一个”公益项目,就在线上为河北喜峰口长城筹集到了超过170万元的修缮款。
用大厂的黑话来说,就叫“数实融合”。
这样的数字技术可以用于保护长城,自然也就可以用于保护其他文物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用于保护敦煌壁画:
上图(左)是壁画剥落严重的样子,图(右)是用数字技术修复后的样子,是不是觉得更有冲动在朋友圈里分享了?
没错,除了有“云游万里长城”,微信小程序里还有“云游敦煌”,看到这些炫酷的数字技术应用,我唯一的担心是,日后人们会不会连实景都不想看了。
可能也有人问,除了这些数字技术,还有别的技术应用于公益吗?
不仅有,而且很多。
5月20日举办的2023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提前了5天上线了“技术公益云展馆”,合计有超过200个技术公益项目在线展出。开头我们提到的数字长城、数字敦煌的项目就在其中。
虽然这看上去像是各家机构的一次拼团展示,但其中很多项目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去年一个叫 “大小便护理机器人”的项目:

这个小东西,能让卧床老人躺在床上就能自由拉屎,还可以自动冲洗烘干。对于家里有卧床老人的家庭来说,那可解决老大问题了,我比较遗憾在我爷爷最后那段时光没有用上类似的产品。
又比如万科的“中国垃圾地图”:

并不是说这些项目都非常完善,但它们很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
其实,像这样技术公益项目还有很多,尤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弱势群体关怀、低碳环保等领域。有一些项目看上去没有那么炫酷,但却非常实用,比如这个智能公厕项目:
你可能觉得这些产品与你印象中的公益项目不太一样,是的,随着企业和技术的介入,公益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公益的内涵也在被扩宽,“不赚钱”不再是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公益项目的标准了,“解决社会问题”才是更重要的考量。
这些技术公益项目与传统的慈善项目相比,有几个很显著的特点:
1、技术驱动。没有相关的技术,项目就运行不了。一大批具备互联网、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平台型公司的入局十分重要,这些拥有技术的企业与公益机构、基金会密切合作,技术公益的创新才能不断涌现。
2、去中心化。这些项目背后没有一个英雄式的个人,也没有什么强有力的领导,但却通过技术激发了许多人的参与。让人们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成为一个节点。在这过程中,众多公益平台、志愿组织也很重要,他们提供了很多服务和玩法,让善意得以扩散,而非将流量、资源聚拢于一体。
3、参与者可互动。跟传统慈善项目不同,参与者并非只能一切听安排,捐赠人、受助者都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人人都可以通过反馈机制影响项目方的工作方法、工作方向,甚至可以将关心的公益话题推动成为公益项目,比如腾讯公益发起的“一花一梦想”。
技术公益在某种程度上,是互联网思维在公益领域的展现,而非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应用。
最后有个问题:技术公益,究竟是技术的逻辑重要,还是公益的伦理重要?
一位在腾讯公益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告诉我,他们内部有个共识:技术只是手段,公益才是目的。

文章来源:共益资本论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PEf3G25M-InI1fsFarQw

作  者:黎宇琳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内容归本站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编辑,加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共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