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B型企业”吗?这个新概念未来几年要火!

摘要

这个B-corp认证的牛逼就在于,其创办人都是商界出身,有过投资、经营成功企业的经验,所以当他们来为企业设计公益路径的时候,老板们会觉得,嗯,这哥们是懂的,按他那样做没准还能赚更多的钱。

公益资本论注:

就当我们在争论英式的“社会企业”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目下,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在发生一场志在“重新定义成功企业”的社会运动。

他们管那叫做B-corp认证。目前,中国学者暂时把它翻译为“共益企业”、或“B型企业”认证。

用大白话来说,美国有一群人,想用一套非常公益的标准去认证一批商业企业,如果企业能得高分的话,那将比公益组织更公益组织,那就真是商业与公益融为一体了。

这听起来很扯,但买账的人越来越多,包括老婆目前正在竞选总统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他也愿意为B型企业站台。目前,这个起源于美国的认证已经在35个国家里落地生根,据“公益资本论”了解,台湾已有超过十家B型企业,香港有两家,而上海也有一家企业新近获得认证。

这种在许多公益人看来近似于天荒夜谭的事情就这么神奇地在商界发生,也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可能仅仅源于话语体系上的“鸡同鸭讲”,而非价值观上有什么重大的分歧。

我想,这个B-corp认证的牛逼就在于,其创办人都是商界出身,有过投资、经营成功企业的经验,所以当他们来为企业设计公益路径的时候,老板们会觉得,嗯,这哥们是懂的,按他那样做没准还能赚更多的钱。(BY:黎宇琳)

下文授权转载自“善与志”(shanyuzhi2015)

“B Lab是一家为企业提供B型企业认证的非营利机构,其愿景是让所有的企业不仅成为世界最成功的企业,还要成为对世界最有益的企业,从而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共享繁荣的社会。

对话美国B Lab创始人

创建B Lab 这个想法是如何诞生的?

杰:B Lab是由三个人一起创立的,我是创始人之一。我们三个是大学同窗好友,创建这个机构前我们分别是企业家、投资者和管理者。我们花了几年的时间和不同企业家和投资者交流,探讨影响力投资空间、可持续性商业、小额信贷、绿色建筑、公平贸易、有机作物、清洁技术、以及我们能做什么来支持他们的工作。在与所有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交流中,我们得到了一致的反馈,可以归纳为两点:

第一,他们需要一个帮助维持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使命的法律治理结构。尤其是当公司规模增大、引进外部投资者时,这种法律结构变得非常必要,它能促使公司决策时考虑各利益相关者,还能促进公司和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执行这种可扩展的诚信责任。

第二,他们需要一套标准,将践行较高水平社会责任的公司和空喊营销口号的公司区分开来。因为市场上有些公司只是声称他们的业务是如何环保、如何负责任、以及如何可持续。

这两项需求说明创建一套标准来区分真伪益公司势在必行。另外,我们需要一套法律治理结构来帮助社会共益性公司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创立B Lab来认证那些达到严格审核标准并具有高透明度的公司。

你在创建机构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比如,如何得到行业认可?

杰:对最早采纳我们认证的公司来说,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帮助我们在他们中建立信任和信誉。首先,B Lab的三位创立者都有丰富的从商经历,正因为我们不是来自非营利组织或学术界,其他商业人士才会信赖我们。他们知道我们了解经营一家公司有多么不易、理解公司想要盈利并产生积极社会影响力会是艰难的权衡。所以,我们的信誉首先来源于我们的商业背景,我们曾经打造过很成功的公司,并有过成功的投资。

其次,我们和非营利活动家或学者不一样,因为我们并没有强加给企业一系列的要求和准则,也没带去既定的议程要求他们配合执行。我们是去提问并寻求答案,而这些企业帮助我们找到了答案。因此,这些企业感到我们和他们是在一起构建标准体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主动性,共同参与建立标准。

企业被认证成B型企业后,你们如何监测和控制这些公司的后续表现呢?据我所知,B型企业要提交年度共益报告,B Lab会随机抽取10%的公司进行现场调查。能详细谈谈这个过程吗?

杰:B型企业每两年都要重新认证。每次认证,这些公司必须重新完成影响力评测,上传所有必需的文件,复审小组将对他们进行电话审核。如果经过这一系列审核后,公司总分仍保持在80分以上,他们将被列为随机现场审查对象。所以不要以为只要一次认证,你就可以永远是B型企业。很显然,随着时间推移,公司业务在变,公司行为也在变。同样,我们的标准也在变。每隔两年,B Lab就会发布新版影响力测评。

促使企业去寻求B Lab认证的驱动力是什么呢?

杰:企业不同,驱动力也不一样,但有一些原因是普遍的,其中之一就是加入了B型企业社区,就能够和其他B 型企业领袖一起实践积极影响力。这些领袖愿意使企业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还在这个领域取得了被认证的卓越成就。在这样一个社区中,大家不仅志同道合,而且都很出类拔萃。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型社区,公司间互相帮助,提高彼此的影响力表现,还可以在这里寻找合作伙伴,探寻协作方案,比如联合营销或共同开发产品。因此,成为这个社区一员是成为B型企业的最主要动力。

另外一个最常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这是一个促进公司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参与度的有效途径。不论你是小公司还是较大的快速成长的公司,如果公司文化与公司使命紧密相联,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因为人们并不单单是为了薪水工作,也是为自己的工作有意义。成为一家B型企业有助于提升公司在现任员工和潜在员工间的形象,员工可以充满自豪感地工作,他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值得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所以B型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创建的社区,还在于它能有效地向员工传达公司文化和使命。这是我们从全世界B型企业中听到的两个最主要原因。

和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B Lab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呢?

杰:和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相比,B型企业有几点不同。首先,B型企业对员工、社会、环境影响力评估是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企业资源提供,而B型企业是独立且全面的认证。企业在公益或志愿服务中做的事情并不能反映这家企业是如何对待员工、供应商和环境的。此外,一家零排放或低碳企业也并不能展现出企业对待社区或员工的方式。所以相比较而言,B型企业的标准是全面且客观的。

第二点不同在于B型企业的测评是完全透明的,而非只片面展现良好行为。在总分为200分的影响力测评中,B型企业必需达到最低标准80分。但无论他们的成绩是80分还是120分,他们都必需公开自己在各个维度的成绩,比如说员工待遇、环保责任以及客户满意度。所以B型企业对大众是全面透明的,不管是投资者、员工、还是顾客,他们都能全方位了解B型企业的表现,而不是仅仅看到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选择性披露的信息。

第三点不同,这也可能是最显著的不同,即相比较传统公司,B型企业及其董事需要履行更大范围的诚信义务。也就是说,在法律义务上,B型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也要在更大范围上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者。总的说来,B型企业认证是全面的、公开的、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三点使 B型企业区别于传统公司,甚至是那些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

据我所知,目前香港和台湾都有B型企业,但中国大陆数量为零。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杰:如果我们没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B型企业的数量还是会很有限,可能只有10到20家。如果我们最终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他们应该是认识到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B型企业社区的重要性、并愿意促成这个社区在中国成立的人。我们的工作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支持他们。也就是说,只有中国当地的企业家或企业才能够引领本土的B型企业发展,而不是远在北美的B Lab。

文章来源:善与志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396

作  者:

版权声明:
本文授权转自“善于志”,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