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她放弃美国绿卡,留在中国搞环保,展开20年民间公益拓荒之旅

2017-03-21 基金会

摘要

二十年的时间,廖晓义由西方工业文明与西方式环保的崇拜者蜕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徒,拓出一条中国式公益之路。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些虔诚与笃定的背后其实是别无选择的无奈,那么廖晓义如今的中国式公益理想则是经历过真正考验后的皈依。

从绿色社区的推广到乐和家园的建设,20年来,廖晓义与北京地球村在思考和实践中不断自拔与更新——不曾屈服于民间公益拓荒的举步维艰,也不曾止步于蜉蝣撼大树所感到的无力,如今,她对乐和家园及其未来发展又有了新的思考。

在北京地球村诞生20年庆典活动上,廖晓义表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在共同体中生存,我们需要在社会共同体中安身,在精神共同体中立命,在生命共同体中呼吸,在生态共同体中延绵,在经济共同体中升华。

这些强调与呼吁,融合了廖晓义西行而后东归过程中的环保思索与北京地球村20年来的公益实践。

廖晓义曾经是西方哲学与工业文明的信徒。她曾一步步走近那个“看起来很美”的西方世界,在那里,自然似乎是一个可以被任意破坏也可以轻松保护的物件。但是,骨子里东方式的自然情结,使得她逐渐觉醒。“中国文化里,人只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反过来,自然成为人的经济系统里被称为‘自然资源’的部分。”

她开始转身,学习西方国家在环境技术、环境投资、环境执法特别是民间组织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同时,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探索环保背后的哲思。她把自己喻为一个历经艰辛回家的孩子,“终于摸到了久违的家门。”

廖晓义

1996年,廖晓义回国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2004年改为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两年后,已经拿到绿卡的她在“自愿放弃美国绿卡登记表”上签字,理由一栏写着七个字:“留在中国搞环保”。

北京地球村的第一个十年,主攻目标是垃圾分类和绿色社区。1999年4月,地球村在北京市宣武区建成中国第一家垃圾分类回收系统。两年后,鉴于其在绿色社区建设上的贡献,2001年,北京市奥申委采纳了地球村提出的绿色社区推广策划方案,使其成为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内容之一。

然而,积重难返的传统、多方力量的缺失等原因,使得廖晓义的这一步犹如“蜉蝣撼大树”。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她自认,所走之路基本失败。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她看到了环保的智慧。此后,她开始转向“做心”,即对有关的人用环保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改良。

这次转向,她认为,终于找到了该做的事。

廖晓义将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称为“中国式环保”。而在走访中华大地、探寻传统生存智慧的过程中,她意识到,光有中国式环保是不够的。

“身和则康乐、心和则安乐、境和则天乐。身心境和,乐在和中。” 如今,“乐和”一词最能够代表廖晓义的中国式公益理想。针对西式环保方案中过分技术化与物质化的倾向,“乐和”概念希望将心灵环保和身体环保内在地纳入到生态文明之中,人们能够对养育自己的水土心怀感恩,知恩图报。

2008年,廖晓义获得克林顿基金会颁发的全球公民奖,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亲自授奖。

2008年,廖晓义与团队去到汶川震后的四川,思考着作为一个环保组织能够为灾区做些什么。在彭州市通济镇大坪村,一个场景触动了廖晓义:在几乎被夷为平地的荒凉中,一幢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木质结构老房子仍安然伫立。

“在农村,房屋是最能体现生态、环保理念的。”廖晓义发现,灾后民居的重建是一个实践乡村生态文明的良好契机。不久,地球村与当地村民、政府以及专家们一同,在大坪村建起第一个“乐和家园”,村民们主动在协议书上摁了手印,支持集体修建生态民居,建立手工刺绣、养殖、蔬菜种植等经济共同体。

此后,在重庆巫溪与南岸区、湖南长沙县、山东曲阜市、杭州上虞区永和镇、贵州贞丰县对门山,每个乐和家园都获得了不小的社会关注和认可。

上百个乡村实践点特点各有不同,却有着共同的肌理:以村民居民为主的社会组织互助会为自治基础,以社区协商机制联席会为共治平台,以社工站为技术支撑,以党委政府为主导,进行社会共治;大事政府办,小事即社区公共事务由社区组织办,私事自己办,三事分流,责任共担;在此基础上,建立社区公共基金和相应投入机制利益共享。在社区的自治共治基础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乡土智慧,解决导致环境和社会衰退的问题。

地球村第二个十年的探索与建设让廖晓义感觉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但在宏大的中华共同体文化议题下,她深感乐和家园的建设仍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化。

接下来,廖晓义与北京地球村的工作重点将放在乐和书院上。在她的计划里,乐和书院将建设成为一所以公益为灵魂,以国学为内涵,以乡村为根基的现代书院。目前,乐和书院共设有3个教学基地,分别位于山东曲阜、湖南长沙、重庆南岸,都坐落在乡村。

也许,“环保主义者”这样的标签已不足以代表廖晓义,于她而言,环保与公益不是高高在上的“主义”,而早已是她的生活本身。她多年来坚持吃素,既不用空调也不用洗衣机,简朴甚至清贫的物质生活对她毫无影响,而一旦认清了方向,那么前行过程中必经的坎坷于她而言也并无太多困扰。

廖晓义曾被问及这些年的民间公益拓荒之旅有什么艰难之处,她的回答直白简洁,“如果你认为你做的事情很艰难,就不要做,就这么简单。”

文章来源:中国慈善家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791

作  者:王筱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中国慈善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公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