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学社不是一间普通的公司。从创办的背景、运作的形式、公司愿景与使命到发展的模式,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仁人学社简介
仁人学社不是一间普通的公司。从创办的背景、运作的形式、公司愿景与使命到发展的模式,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仁人学社创办于2012 年,由十位股东一共出资港币十万元创办,谢家驹是最大股东,占有20% 股东 (founder’s share,即创办者股份,毋须出资,但亦承诺永不支薪),董事会五人,由全体股东选出。谢家驹及蔡美碧分别获选为正副主席。
公司在香港以有限公司注册,与一般牟利商业机构无分别。但公司英文名称加上 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一词,以突显与一般公司之不同。其实,Community Interest Company 是英国的一种公司形式,在香港未有这种公司法人地位,但仁人学社认同及决意体现这类公司的精神,所以把它加到公司名称上。可幸香港公司注册处亦接受这个名称,因为他们要求的是最后两个字必须是 Company Limited。这类公司最大的特点有四: a) 有鲜明的社会使命; b) 假若公司有利润,可将不超过35% 分给股东;c) 公司若结束营业,所有资产皆须用作非牟利用途,不可以分给股东;及 d) 利得税与一般商业机构无分别。
公司名称的出处也颇有渊源。是先有了英文名,才构思中文名。Education for Good 是有感而发的。本来,education 便应该是 for good 的(教育向善)。但不幸地,时至今天,绝大部份的教育机构,包括大学,都因种种原因不再导学生向善。具体地说,这些机构大多数都不能启发及引导学生将他们所学去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创办 Education for Good,就是想提供一些培训及学习机会,让学员有强烈的动机及热枕,将他们所学化成积极的力量,去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改变世界。担心英文名的直译,会显得不伦不类,于是由股东们脑力震动,反复提议及修改,最后决定采用仁人学社。“学社” 一词,比甚么“培训中心” 来得更贴切,也带出学习群体的意义。
“仁人” 二字,读起来有着“每一个人”的意思。后来’仁人’ 再演绎为“仁之传人”,这包含了“仁”(Good),及 “传人” (Education) 。“仁之传人”倒转来读是“人传之仁”,也正是 education for good 的意思。
创办人的社企发现之旅
主要创办人谢家驹1948年在香港出生,是战后第一代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香港受教育,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主修社会学及经济学。留学英国,获曼彻斯特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回港后服务于香港南顺集团。工作多年后,再赴英国进修 MBA 课程,并以英文写出第一本着作,Marks & Spencer: Anatomy of Britain’s Most Efficiently Managed Company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5),该书后来翻译为中文及俄文版本,分别在香港及莫斯科出版。
1982年,加入香港瑞安集团,服务达十年之久。离职时是瑞安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 年,创办谢家驹管理顾问公司,是香港第一代的本地管理顾问。2000年提早退休,与太太郑艾伦环游世界,阅历天下,每年至少一半时间在路上。对纽西兰情有独钟,至今已到该地旅行超过30 次。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上,认识了当地最负盛名的社会创业家 Vivien Hutchison,惊为天人。因为在此之前,他从未听过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或社会创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s)这些名词,于是开始恶补社会创业这个已经席卷世界的运动。2007年,谢家驹成为了香港首位Ashoka Support Network 之成员。Ashoka: Innovators for the Public 是全球最具规模支持社会创业家之组织。同年,创办了Social Entrepreneurs Newsletter,以双周电子通讯向公众人士介绍社会创业的理念,趋势及典范人物,至今已出版了177期。2008年,与一班志同道合的友人,创办了香港“社会创业论坛”,谢家驹当选为始创主席。2009年,与张瑞霖一起创办黑暗中对话(HK)有限公司,从德国引进黑暗中对话体验活动到香港,成为近年来香港最成功的社会企业之一。自2008年起,参与筹办一年一度的社会企业民间高峰会,屡创高峰。2009年,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社会企业咨询委员会,谢家驹为首届委员,任期达六年之久。
2012年,是转折性的一年。那年圣诞节,谢家驹与太太在纽西兰渡假。突然间反省到,过去五年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乱碰乱撞也做出了一点成绩来。但人生并没有太多的五年,假若下一个更好的计划,有更大的聚焦,是不是可以创造更佳的效果?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非同小可,意味着未来五年可能是人生的另一高峰。问题是: 计划做甚么? 聚焦在那里?不出一星期,就决定以社会创业教育(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为焦点。下图反映出这个决定的根据:
2012年,香港已经历了差不多十年的社会企业发展,除了由政府资助的社会企业外,民间自资创办的社会企业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是极其可喜可贺的现象。但不幸地,大多数的社会企业规模细小,经营困难,很多都在创业后不足一两年便不能持续经营。即使能够生存,要进一步发展也举步为艰。但不容否认,社会企业切中时弊,补充了政府部门及福利机构之不足,发展潜力无可限量。与此同时,社会上,包括大学,都未有任何社会创业教育或培训机会,提供给有志于此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士, 形成一个庞大的真空。
谢家驹觉得,他拥有一些独特的专长及经验,可以在这个领域上发挥优势。除了拥有多个学位并有多本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商界出身,有着丰富的营商及管理经验;又曾经创业,从无到有建立一间成功的管理顾问公司;以商界背景人士来说,他是本地唯一一个有创办社会企业的人士,黑暗中对话是他的代表作,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影晌力;再者,谢家驹管理顾问公司,有广泛而专业的培训设计及执行经验,在行内备受推崇。这些专长及经验,对开拓社会创业教育有莫大帮助。
自负盈亏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关键的一点。环顾全球各地类似的组织, 差不多全部都是以非牟利教育机构形式来进行。这本身并无不妥。但问题是若采用非牟利形式,则需要有人(例如政府,基金会或企业) 提供经费或赞助。例如,英国的School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 (SSE),每年营运经费数千万英镑,都是由基金会及企业所赞助。他们亦有采用特许经营方式,协助世界各地不同城市成立 SSE。经与他们初步接触,估计在香港创办SSE,首三年的经费至少要四千万港元。谢家驹觉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很难找到出资的对象。所以决定采用社会企业的模式,自筹资金,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自负盈亏以达至持续经营。结果除了第一年有轻微亏损外,跟着第二,三,四年都有盈余。
社会使命与商业效益兼顾
仁人学社的社会使命
虽然有中英文版本,但英文还是更传神:
· To Inspire Everyone to be a Changemaker
· To Enable Every Business to become a Social Business
Changemaker 可以译作“变革者”,希望感染每一个人都成为变革者。不过,在今天的社会,变革者固然重要,但需要大变的还有企业。因此之故,仁人学社把协助及促进企业变革也放进使命中。愿景是希望有一天,所有企业都是 Social Business(社会使命型企业),意思是他们不再狭意地在商言商,而是有高度的社会意识,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对社会作出贡献,创造一个更繁荣,更健康,更环保,更公义的社会。
三大收入来源
仁人学社的业务模式颇为简单,基本上以三大服务来创造收入。
第一是教育及培训活动。
过去四年,确实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全无先例可援的情况下,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形式,有成功的例子,但失败的亦不少。可幸采用的是Lean Startup (精益创业) 的方式,不断测试,不断修改,确实不受欢迎的便壮士断臂,推陈出新,每年都有全新的项目,亦有行之多年不断优化的旗舰课程。2016 年,最成熟的课程有两个。一是精益创业,另一个是为期一年的“社会创业者培育计划”。
精益创业是Lean Startup 的翻译,简称LSU,是近年来创业培训的一个重大突破。这里必须把背景介绍一下。长期以来,大家都知道创业的失败率很高,通常在90% 以上。但是数百年来,始终未有人总结出成功创业的方法。2011年,The Lean Startup 这本书面世,彻底改变了局面。作者是名不见经传的Eric Ries,一个年轻的创业者,总结出一套可以传授,可以学习的创业方法。不单它的著作马上洛阳纸贵,更掀起一场全球性的精益创业运动。自始任何创业人士,皆可以掌握此套方法来创业,事半功培。有理由相信,假若真的能掌握及运用这套方法,可以有高达60%的成功率。与失败率90%相比,分别是天渊之别。这对社会创业者来说,意义更为重大。问题是: 如何可以掌握这套创业方法? 单靠看书或网上学习是否足够? 除了极少数人外,是不足够的。但若无其他途径,也值得一试。另一个较有效的方法,是参加课程或工作坊,但不幸是,在大多数地方,包括香港,都欠缺这方面之学习机会。即使有,也差不多全部都是为牟利企业而设,绝少有针对社会企业这类组织的精益创业课程。仁人学社是香港唯一一家为社会企业及志愿组织提供精益创业的机构。过去三年来,超过八成的课程及工作坊都是与精益创业有关,为数十个创业团队提供了精益创业培训及辅导服务。
另一个旗舰课程是“社会创业者培育计划”。参加这个计划的多是商界及专业人士,绝大部份多是工作十至十五年以上,有一份收入及社会地位都不错的职业。但往往却是在事业上找不到意义,希望可以对社会多作一点贡献,但未知可以采取甚么方式及途径,所以来参加这个计划,加深对社会创业的了解,以决定是否在这方面发展。这是一个为期12个月的计划,参加者有些是脱产 的,例如刚巧在间格年 (Gap Year),但大部份都是有日间全职或兼职工作的。计划的要求是至少每星期可投放十小时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仁人学社参考了世界各地类似的计划,再结合香港实际环境及学员的需要来设计这个学习的模式及内容。
最新的计划,包含四个主要部份。
1, 精心导读:每个参加者必须每月至少精读一本书,并写一页纸的阅读心得。基本上是六本英文书,六本中文书。包括How to Change the World,The Big Pivot,Lean Startup,Getting Beyond Better 等; 中文则包括四本由仁人学社出版的《社创群英》。
2, 必修课程及会议:包括: 精益创业(两天),Tri-Sector Workshop (官,商,民三方一起参与的社会创新工作坊,两天),Make a Difference Conference(两天),社企民间高峰会 (两天)等。
3, 担任谢家驹的“私人助理”三至六个月: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学习模式 。由于谢家驹同一时间有超过十个不同项目进行,他让学员选择他们有兴趣的项目,尽量亲身观察甚至从旁协助,以拓阔他们的视野及网络,及感受各种项目的挑战及苦与乐。
4, 实战项目:每一学员必须参与至少一个实际的社会创新项目。例如在2017年参与此计划的学员,将会参加为“黑暗中对话”开拓的一个崭新业务,以便学员将所学应用在活生生的项目上,避免纸上谈兵。事实上,过去的经验说明,若不马上学以致用,便没法知道是否真的吸收到所学的东西。
过去四年来,已有超个五十多位学员参与这个计划。
第二个主要收入来源是顾问服务及研究。
顾问服务方面,主要是协助志愿机构成立社会企业。有些服务是短暂的,例如数星期至数月,但也有些是比较长期的。其中一个为期一年,协助一个NGO 策划及创办一个社会企业。这个项目的收入占了当年总收入的一半,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但亦是多年来积聚的经验及声誉所导至的结果。同时,亦运用谢家驹过往担任管理顾问的经验,承接一些商业机构的项目,目的很简单,创造收入以达致仁人学社整体收支平衡。
此外,亦为一些基金会提供研究服务。例如,两年前,受香港最具规模的基金会 (团结香港基金) 所委托,进行了一个关于如何鼓励商界参与社会创新的研究。整个计划为期一年,其中一个建议在研究报告未发表之前已获得基金会接纳,由他们创设了一个 <商社聚贤> 的全新平台,方便具规模的企业与初创的社会创新项目合作,让后者能借助前者来扩大社会效应。同年,基金会更进一步成立了一个名为 Business for Social Good 的组织,超过120 名商界领袖成为创会成员,推动商界积极参与创造社会价值。
第三个收入来源与内地业务有关。
仁人学社由于人手有限的关系,主要业务集中在香港。但事实上,类似的创业者培训及支持服务,内地的需求也异常殷切,经常有不同的人士及组织希望与仁人学社,把这些课程引进内地城市。
三年前,仁人学社终于推出一过面向内地学员的培训项目 – 未来大学 (Future U)。这是一个为期一周的课程,全部在香港进行。每期接受30 位内地学员参加,申请者全部都要经过视频面试才被取录。课程在每年五月及十月第一个星期的长假期举行,至今以举行了四届,下一届将在2017年五月举行。
课程内容相当丰富,包括:
· 香港及世界各地社会企业的发展
· 社会创新的性质,过程及挑战
· 社会企业成功及失败的关键因素
· 香港杰出社企参访
· 与香港杰出社会创业者对话
· 精益创业方法的全面掌握
· 运用精益创业来剖析自己的组织
· 社会企业筹集资金的策略与实务
· 如何建立创业团队
· 社会创业者的个人素质与不断学习
目前,这个课程已发展到不接受个人申请参加,而祇接受二至三人的团队,理由很简单,社会创业不可能单枪匹马进行,创办者必须有一个核心团队方能成事。
这个项目的内地伙伴是恩派,从第一届起,他们已代表仁人学社在内地推介这个课程及协助挑选参加者。仁人学社知道他们必须通过内地合作伙伴才能找到适当的学员,因此特别珍惜与恩派的合作。事实上,仁人学社已成为恩派的能力建设伙伴,意思是仁人学社愿意将其拥有的技能及经验,通过不同的方法,与恩派分享,让后者在内地发扬扩大。
在香港,仁人学社的培训课程基本上是自负盈亏的,但未来大学却做不到。六天的在港学习,每人平均的费用是港币二万元,包括所有的学习环节,导师及参访费用,本地交通食宿等。但参加未来大学的学员每人祇需缴付人民币三千元,余额由仁人学社找企业或基金会赞助。长远来看,还得探索其他方式,减低对赞助的倚赖,方能让课程持久地发展。
走向共益企业 (B Corp)
2016年三月,仁人学社获美国B Lab 确认成为 Certified B Corp (共益企业),是目前香港唯一的共益企业。
为甚么要成为共益企业?
至少有三个重要的理由。首先,仁人学社的使命之一,便是Enable Every Business to Become a Social Business(让每个企业都成为社会使命行企业)。只不过过去四年在这方面并未有做太多的工作。现在是适当时候在这方面加强工作。
第二,仁人学社的经营理念与运作方式,与共益企业不谋而合,成为认可的共益企业是顺理成章的事。
最重要还是第三点,成为了共益企业之后,将大大有利于仁人学社参与推动共益企业运动,目前已与香港社会创业论坛连手策划在香港推广共益企业的理念及实践,并逐步建立关于共益企业的培训及顾问服务。目标是在两年内,获得B Lab 的授权成立 B Lab HK。
推动共益企业的任务异常艰巨,因为要扭转主流企业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达至一个根本性的范式转移,不过,企业变革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香港可以参考及借助其他地区的经验,加速本地企业采纳共益企业的步伐。
文章来源: 《善与志·活动》2017年总第12期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799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