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呼唤社工织起“兜底网”

2017-04-18 CSR

摘要

同样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服务,北京是通过购买社工岗位的方式派社工进驻托养中心,但在广州却是另一番景象。

 

今年3月18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在第八届中国社工年会上要求,“要从专业服务拓展,推动将专业社会工作从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扩大到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受灾群众和特殊人群等社会治理重点人群”。

日前,广东新丰县一名托养人员离世事件,却暴露出社会救助服务中监管的薄弱环节,而在我国有着一批专门从事社会救助的专业人员正以各种方式介入到社会救助服务领域,正在织起一张社会救助的“兜底网”。

 据《公益时报》了解,在我国早有专业社工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和托养中心的案例,以项目和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长期存在,实施效果富有成效。

北京七彩昀社会工作事务所(简称“七彩昀”)成立于2011年4月,是一家专业从事社会救助的社工服务机构,其主要拓展领域为:社区关系修复与重建,承办政府委托的社区服务项目;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含儿童)的社工介入服务等。

从2012年开始,七彩昀承接政府关于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项目,通过专业社工进驻托养中心的方式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至今已有5年时间。目前,七彩昀已经在北京市下辖5个区、县内通过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方式派驻社工提供服务。

李志华是北京七彩昀社工事务所的总干事,在她看来,社工介入到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含儿童)的领域有着明显优势。

 “社工介入能够输出智力,提供专业知识来服务弱势群体;另外,还能够为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一个桥梁。”李志华对《公益时报》记者表示。

当前,七彩昀的社工被北京市民政局通过政府购买社工岗位的方式分别派驻到5个区、县的托养中心。在那里,七彩昀社工提供的服务全部在托养机构展开,协助护理人员为救助对象提供建议和标准服务,每天入驻8小时。

李志华认为,托养机构有了社工的介入,在专业度和公开性上都有一定加强,这更加有利于托养机构的良性发展。

 “社工介入后,在专业知识的服务下,托养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信息都处于公开的状态,不管是社工、托养中心人员、救助对象和普通公众都能够较好地查询和观看到托养中心的现状,这种公开有利于多方的监督和督促,更好的推进托养中心专业化发展。”李志华说,“相比于将托养中心交给社会资本去打理,如果能有专业社工的加入和承接,效果就大为不同。”

据李志华介绍,目前,在北京市民政局管辖的16个区、县内,从2013年至今已经有超数百个社工服务机构的社工岗位被购买,分别驻扎在养老、青少年和儿童的托养机构开展专业化服务。

各地社工介入方式不一

同样是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服务,北京是通过购买社工岗位的方式派社工进驻托养中心,但在广州却是另一番景象。

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社工服务项目首席评委及总督导朱静君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州市社工服务为项目购买方式,与政府协作支持救助项目,基本没有开展岗位购买。”

据朱静君介绍,目前,广州市共有471家社工服务机构,每年政府购买项目资金在几个亿左右。而救助站有8个,这些救助站中有民政部门公开招聘的社工专业毕业生,属于公务员类别。另外,就是政府购买方式,通过社会组织与政府深度合作,社工机构提供专业化手段,个案、小组、项目、评估等来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朱静君说,在广州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项目中,有一个名为“街友计划”的项目颇为有名,2016年该项目还被评为了广州市十大社工案例。

“街友计划”由专业社工上街与流浪乞讨人员交朋友的方式,帮助其改善生活环境或规劝返乡,每年这个项目有100万元的政府购买资金。

“在‘街友计划’项目中,社工接触流浪乞讨人员后,会及时通知救助站,并与救助站工作人员一道将救助者送往救助站。在站内,社工通过交朋友的方式与救助者长期沟通,帮助其化解内心压力和矛盾,说出家庭地址和需要物质,将信息反馈给救助站,上报后由政府联系救助者原籍家属,最终社工、志愿者和救助站工作人员一同将其送回家乡。返乡属于自愿,如果对于不愿意返乡的救助者,社工将长期提供帮助,并帮助其寻找就业岗位和提供就业技能。”朱静君说。

朱静君表示:“各地社工在介入流浪乞讨人员过程中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广州,每个被购买的项目均会通过社会公开招投标,服务指标被完全细化。每个社工按每天工作8小时、每月工作21.75天(扣除公众假期)、每年工作12个月得出总工作量,然后督导、会议、培训、5天带薪年假全部扣除后,折算成服务量,上报政府购买资金。”

急需建立社工专业化服务体系

随着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单纯依靠政府提供物质资金的救助方式已无法有效化解因救助对象心理行为偏差引发的个体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创新社会救助及其服务提供的理念、内涵与方式,建立健全物质资金帮扶与心理社会支持相结合、基本救助服务与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模式。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宫蒲光3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中国社工年会上作了题为《奋力推动社会工作转型发展 攻坚克难》的主旨发言。

在谈到社工专业服务领域时,宫蒲光要求,“从专业服务拓展,推动将专业社会工作从社区、救灾、社会救助等民政领域逐步推广到青少年事务、社区矫正、禁毒戒毒、职工帮扶等社会治理重点领域,从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扩大到城市流动人口、农村留守人员、受灾群众和特殊人群等社会治理重点人群,逐步形成了中央规划布局、地方探索创新、东部引领西部、城市带动农村、民政率先示范、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的推进格局”。

相对于社工的专业介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儿童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童小军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有社工机构介入当然最好,但需要有好的规范管理。民政部门引入社工就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当前,离社工专业化服务建设还有着较大差距。”

童小军认为,如果要预防此类事件,就要针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提供引入社工的专业化手段,涉及服务对象的每一环节都能提供专业化社工服务,这才能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当前,在儿童福利机构、托养机构普遍设有相应内部岗位,但针对NGO开发的并不多,现在才逐步开始针对社工等岗位的开发,只有推行下去,这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体系。”童小军说。

政策助力救助“兜底”专业化

2015年6月10日,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了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内容主要为提供社会融入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心理疏导服务、资源链接服务和宣传倡导服务。

其中,在社会融入方面,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救助对象调节家庭和社会关系,消除社会歧视,重构社会支持网络,更好地适应社区和社会环境;在能力提升方面,可以帮助救助对象及其家庭转变思想观念,发掘自身潜能,学习谋生技能,发展生计项目,消除救助依赖;在心理疏导方面,可以帮助救助对象抚慰消极和敌视情绪、缓解心理压力、矫正不良行为,改变负面看法,树立乐观上进的心态。

意见明确,争取到2020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广泛参与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普遍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与方法的局面初步形成,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的可及范围和受益人群显著扩大,专业作用和服务效果不断增强。

文章来源:公益时报

文章链接:https://gongyizibenlun.com/850

作  者:张明敏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自公益时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微信id:yxtkhl-。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微信公号“公益资本论”(id:gongyizibenlun)
返回顶部